分享

脾虚水肿,就用这个方子!

 小孙说医 2025-05-08

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聊聊:脾虚水肿

  

问题‌:

病人即将痊愈,外邪已经消退,但全身和面部出现浮肿,这是什么原因?

‌回答‌:

这种情况是因为‌中气不足,元气涣散‌。

‌病因分析‌:

‌中气虚弱,水湿泛滥‌:病人之前受外邪侵袭,气血损耗严重,中气(脾胃功能)未能及时恢复。虽然外邪已退,但下焦(肾、膀胱)的阴寒之气趁脾胃虚弱,向上向外扩散,导致水湿停聚,形成‌水肿‌。脾虚火浮,阳气外越‌:脾土太弱,无法收纳阳气(火),导致虚火外浮,真阳之气不能内守,也会引发全身浮肿,称为‌气肿‌。

‌关键病机‌:

‌气行则水行,气伏则水伏‌:水和气的运行是相互关联的——气推动水液流动,气若涣散,水也会泛滥。因此,浮肿的本质是‌元气不足,水湿不归正位‌。

‌治疗原则‌:

不必专门去“消肿”,而是‌大补脾胃‌,因为:

脾虚不能制水‌ → 补脾土,增强运化水湿的能力。

‌脾虚不能伏火‌ → 补脾土,使虚火归位,阳气内敛。

阳气潜藏后,水湿自然回归正常代谢,浮肿自消。

‌方药推荐‌:‌理中汤加砂仁、半夏、茯苓‌

‌组方‌:

‌人参(4钱)‌:补气生津,防燥药伤阴。

‌白术(1两)‌:大补脾胃,增强运化(君药)。

‌干姜(1两)‌:温中散寒,助脾阳。

‌甘草(3钱)‌:调和药性,助阳气布散。

‌砂仁(4钱)‌:引气归肾,纳气固本。

‌半夏、茯苓(各4钱、3钱)‌:化痰祛湿,通利水道。

‌方解‌:

理中汤是温补脾胃的基础方,白术、干姜提振中焦阳气;砂仁收敛浮火,半夏、茯苓祛除水湿;人参、甘草防温燥太过,刚柔相济。

全方通过‌补脾、温阳、化湿、纳气‌,使阳气内守,水湿得控,浮肿自然消退。

‌形象比喻‌:

就像蒸笼冒热气时,放一张纸在上面,纸很快会被水汽浸湿。‌气(阳气)推动水湿运行‌,气若外散(如蒸笼漏气),水湿就会泛滥(如纸被浸湿)。

因此,‌治肿的关键是固气‌,气足则水自归。

‌总结‌:此症根本在于脾土虚弱,用温补脾胃的理中汤加减,即可痊愈。

(方剂仅作为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