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5岁林徽因接到了一个很特殊的任务:在八宝山上设计一个烈士陵园。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八宝山公墓。 公墓内骨灰堂、墓葬区的空间布局,以及绿化配置,均出自林徽因的构思。 也是在这一年,她和梁思成的女儿、时年20岁的梁再冰,做出了参军的决定。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专程送女儿上车,留下了下面这张珍贵的照片。 ![]()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48岁的梁思成身穿笔挺西装,风度翩翩,尽显儒雅。45岁林徽因未见老态,身穿黑色风衣,气质卓越。 他们的女儿梁再冰,正值青春年华,笑容可掬,身穿军装,奔赴属于她的人生。 但事情的真相并没有照片里这样轻松。 梁再冰曾回忆,母亲很舍不得她吃苦,甚至多次流泪。
她还记得,临行前,母亲带着毛巾等生活用品来看她,在她的铺盖上坐了很久很久。 但即便这样不舍,他们依然选择尊重女儿的决定,用最好的状态,送她奔赴属于她的人生。 ![]() 一、带着爱和希望出生的孩子林徽因和梁思成育有一儿一女。 女儿梁再冰出生于1929年8月,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彼时,年仅25岁的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刚从国外学成归国,在东北大学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建筑学院,正在培养第一批建筑学的学生。 “再冰”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而取。 ![]() 在1929年初,梁启超因为被协和医院错切了一个肾,最终遗憾离世,享年57岁。 那时,刚学成归国、刚步入婚姻不久的梁思成、林徽因,人生第一个建筑作品,是为父亲梁启超设计墓碑。 他们有很多遗憾、悲伤,以及对父亲的眷恋。 这些情绪哪怕女儿出生也没能得到缓解,最终,他们决定为女儿取“再冰”的名字,也希望她能够传承到爷爷梁启超的风骨。 ![]() 二、备受宠爱的童年时光女儿梁再冰的出生,给家里带了很多的愉快。 梁思成也彻底化身为女儿奴,不上班的日子,都用来陪女儿,时常抱着她走街串巷,还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 ![]() 因为生了孩子,25岁的林徽因身上,也开始显露出母性光辉。 她显得更加迷人。 虽然每天都需要花很多精力照顾女儿,但因为国家局势还比较稳定,梁思成的月薪基本上是当时教授最高工资,每个月有320块大洋。 在东北沈阳的3年里,林徽因还是过上了一段相对比较安逸的时光。 ![]() 化身为女儿奴的梁思成,不再把妻子“当成标尺”去拍古建筑,而是认认真真拍人像,因而记录下了很多女儿珍贵的成长瞬间。 比如,刚刚学会走路的女儿,喜欢在院子里到处跑,林徽因不放心陪在旁边,梁思成就拿起摄像机,留下珍贵照片。 ![]() 比如,小小的梁再冰在院子里坐木马,还坐不太稳,林徽因在旁边扶着,妹妹梁思庄的女儿吴荔明也会跑来一起玩。 ![]() 那会,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也跟着夫妇一起住,平时帮他们照顾孩子。 梁思成对此没有任何怨言,甚至甘之如饴。 早在他读书时,父亲梁启超就写过信,告诫他,毕业后一定要做好供养林徽因母亲的准备,因而特意帮他寻觅了东北大学的教职工作。 ![]() 1931年,东北局势紧张,梁思成也找到了营造学社的工作,便带着妻女来到了北京。 他租下了一个四合院,而林徽因由于身体原因,住到了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休养。 她把2岁的女儿也带到了山上,母亲何雪媛也陪伴在侧。 山中的空气清新,女儿也很欢喜,每天蹦蹦跳跳的。 工作之余,梁思成也会到山上去,还带上了几头毛驴,带着妻子一起转转山寺庙、听听泉水,聊一聊明代的古建筑。 ![]() 这是林徽因身体最好的时期。 她长胖了,脸颊也丰润了,偶尔还能下厨,弄几样好菜,款待专门来拜访的金岳霖、徐志摩、沈从文等好友。 ![]() 三、弟弟出生后,依然是家里的小公主1932年,28岁的林徽因生下了她和梁思成的第二个孩子,儿子梁从诫。但女儿梁再冰依然是家里的掌上明珠。 每次陪伴儿子时,林徽因总不忘安抚女儿,所以,姐弟俩的感情一直很好。 ![]() 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林徽因的生活总是安逸、顺遂的。 她会带着儿女逛颐和园。 ![]() 偶尔,她也会穿着泳衣,带上两个小家伙,一起去河里游泳。 ![]() 林徽因的审美很好,总是会给女儿、儿子搭配好看的衣服,供她那个爱好摄影的丈夫,拍下好看的照片。 ![]() 1936年过年时,北平下雪了。 32岁林徽因身穿黑色皮草大衣,给女儿套上了喜庆的棉袄,给儿子穿上小小的西装外套,在北平的四合院里,留下了珍贵的影响。 ![]() 一儿一女,生活美满。 如果幸福有模样,对林徽因而言,那一定在1937年以前。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 林徽因和梁思成拒绝了友人前往美国避难的邀请,决定共赴国难。他们觉得,祖国正在遭遇苦难,他们又怎么能够安享荣华呢? 他们带着儿女跟着大部队,从北京迁移到长沙,后来又搬迁去了昆明。 ![]() 1944年,12岁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日本人打来了怎么办?” 林徽因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中国的读书人,总有最后一条路可以走的,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儿子差点泪目,急切地追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了?” 林徽因只是握着儿子的手,声音很小,仿佛充满了抱歉:“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 四、跟着父母一起,共赴国难跟着母亲避难的生活,对梁再冰而言,并没有那么煎熬。 对孩子来说,父母在,安全感就在。 但,梁再冰记得母亲日渐消受的模样,记得她被病痛折磨的场景。
![]() 战火连绵,无论是林徽因还是梁思成,依然没有放下手上的工作。 有资料显示,1930年到1945年的15年时间里,林徽因、梁思成亲自走访了190个县,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也让很多古建筑在国际上文明,进而避免了被战火的波及。 1937年,抗战刚刚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深入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唐代的佛光寺。 但她们还没来得及庆祝,从偏僻的山村出来,迎接她们的就是日本人的炮火。 ![]() 战争时期,梁思成承担了大量外出调研的工作,而林徽因则负责绘制图纸,整理大量文字资料。 至于孩子们的照顾,几乎全部落在林徽因的肩上。 梁再冰已经记事了,每次回忆这段岁月,都忍不住心疼母亲。
![]() 她对生活有大转变的印象,来自长沙。 那会,她发现家里没有厨师和保姆了,也没有四合院了,父母必须自己动手做饭、洗衣。
但世人对林徽因总是误解居多。 总以为她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 梁再冰有次去昆明,看望父母的故居,见里面有一间房标注是“林徽因的书房”,气得她当场发飙:
弟弟梁从诫在一次采访中,也曾说过:
![]() 五、选择参军,开启全新生活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终于胜利了。林徽因也带着家人,在42岁那年,回到了北平阔别了9年的家。 9年的战火,让林徽因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却没有给女儿梁再冰留下什么阴影。 在她的回忆中,母亲总会耐心给她写信,告诉她,现在发生了什么,日本人又在跟我们闹什么,哪怕当时她才8岁,母亲也会很认真地对她说:
她也记得家里的氛围:
![]() 回到北平后,林徽因的生活步入正轨,她开始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还接了很多其他建筑的设计任务。 而梁再冰从小跟着父母生活,每次父母外出考察,她就自己搬个小凳子,等着父母回来。
所以,回到北平之后,18岁的梁再冰,也开始追寻她自己的那个“很大的世界”。 ![]() 她先进入了北京大学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她所住的女生宿舍楼,正是她父亲梁思成在抗战前设计的。 1949年,20岁的梁再冰决定参军,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没有干预孩子的选择,而是选择成为她坚实的后盾。 他们依然会给女儿写信,聊一聊局势,聊一聊新中国的建设。 ![]() 1950年6月,21岁梁再冰被调回了北京新华社总社,成了一名调查记者。此后的岁月里,她都在记者这个岗位里发光发热。 她也遇到了此生的挚爱。 ![]() 和丈夫于杭结婚后,他们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香港担任新华社驻外工作,一直到1991年才退休。 六、对母亲的眷恋,对父亲的怀念每次回忆父母,梁再冰总是忍不住掉眼泪。 她的女儿于葵,后来帮着母亲出版了一系列对林徽因、梁思成的回忆录,曾这样描述母亲:
![]() 1955年,林徽因去世,彼时的梁再冰,才刚刚生下第一个孩子。 她很希望把孩子抱给母亲看,因为她知道,母亲很牵挂她。可惜,病房不让刚出生的婴儿进,她抱着孩子去照相馆拍照,可洗照片的速度太慢,一直到母亲去世,都没看到照片。 这是梁再冰的遗憾。 这份遗憾,在7年后,她的父亲梁思成非要迎娶只比她大1岁的林洙时,彻底爆发了。 ![]() 她和父亲多次吵架,吵得很凶,甚至离家出走,但她无法阻拦父亲的决定。 或许是她和弟弟的工作,都无法陪伴在父亲身边,无法忍受孤独折磨的父亲,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梁再冰不接受这件事,但她也无法怪罪父亲。 后来,情况变化,父亲被不公平对待,梁再冰才慢慢理解了父亲的决定。 ![]() 2022年,在梁思成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上,93岁的梁再冰诉说了对父亲的思念:
她的家里,至今还挂着一张她婴儿时期和母亲的合影。 ![]() 照片里的林徽因,美丽、温暖、慈爱,如今已经96岁的梁再冰,还会经常端详着照片,和家里人感慨:“我的妈妈多漂亮啊!” 哪怕到了耄耋之年,梁再冰也依旧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眷恋。 这种眷恋,也来自林徽因对待儿女的智慧。 ![]() 1937年,梁再冰年仅8岁,她并没有因为孩子小而不告诉她发生了什么,而是发自内心,尊重她作为独特个体的灵魂。 她给她写的信,开头是这样写的:
她一件一件,把当时发生的重大转变,告诉了女儿。而那会,她和丈夫刚结束五台山的古建筑考察,又遇到日军侵华,正处在非常焦灼的时期。 她仍能耐心和一个8岁的女孩,细致地分享对局势的看法,引导她的灵魂向阳生长。 ![]() 这封信的手稿,在2021年,梁思成诞辰120周年的展会上被展出。 退休后的梁再冰,开始撰写对父母的回忆录,她的女儿于葵为她执笔,因而也走上了作家的道路。 梁再冰总结:“父母总是引领我们感受世间的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