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晋南老家”进入公众平台,了解更多晋南特产、文化。 第104集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之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空、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山西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淳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点都不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等地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早时候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剪纸的传承,踊跃出更多的装裱作品。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位晋南剪纸传承的老艺人和她们的作品。 第一位:孙秀串 孙秀串获奖简历 2007年作品《笑对人生》百米长卷,在李家大院剪彩仪式上,获万荣县人才荣誉奖;并在《黄河晨报》《山西日报》《万荣人报》刊登;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会上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好评并发布官方网站;在兔年迎新春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展获银奖。 2010年作品《耕耘》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促进会剪纸委员会荣誉奖。同年作品《万荣笑话—训驴》获山西省银奖并被民俗博物馆收藏。 2011年作品《推翻帝制》获中华文化促进会、湖北文化促进会铜奖。同年作品《男到女家好》获万荣县南张计生杯一等奖。 2012年漫画绘画笑话作品《笑对人生》万荣笑话剪纸一书,出版印发5000册,并在国内外发行,并且发行量很好。同年作品《万荣十大怪--人拉平车驴在外》《万荣十大怪--青红椒子上等菜》在花样年华全国剪纸精品邀请展中获一等奖。同年作品《三凤新韵》第三届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的探路先锋杯老年书画剪纸大展中获优秀奖。同年作品《支援抗战》获山西省工艺美术馆、山西黄河画院一等奖。同年作品《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收入大型书画集《历史的颂歌》一书,并被北京东方名家书画院评为永久性高级专业书画家。 2013年作品《女娲造人》获第四届教场坪能源杯中国信俗剪纸大赛优秀奖。同年作品《发财到北京报喜》获河南省国际民间艺术周作品奖。同年作品《低碳长寿图》获全国剪纸艺术大赛优秀奖。 2014年作品《八骏图》受万荣电视台现场采访、录音、新闻播放;孙秀串剪纸艺术苑团队精神发扬光大。同年作品《李彦贵卖水》《吕布戏貂蝉》被中华文化促进会山西右玉县政府收藏。同年孙秀串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15年获《万荣之最》称号。获《优秀农村文化宣传员》万荣妇联奖和表扬。 2015年作品《孔雀戏牡丹》获艺术比赛、欢乐中国年艺术大赛《山西民间剪纸精品展》山花杯优秀奖。同年作品《一带一路》获古中国雄姿、新运城倩影运城市剪纸艺术大展优秀奖。同年作品《金陵十二钗》获中国运城关公文化节精品奖。 孙秀串的姊妹团队 第二位:冯淑玉 冯淑玉工作照 冯淑玉,女,1947年出生,万荣县丁樊村人,现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协会理事,运城市剪纸非遗继承人,中国网络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委员。 一位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没出过远门,没读过几年书的典型的普通农家妇女,而今却凭着自己的拿手绝活“剪纸花”让许多的人认识了她。她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学习训练,也没有任何的行家指导过,更没有见过别的“剪纸大师”的大作,而她的作品却在十里八乡,甚至周边城镇都颇受欢迎,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2006年本县计生部门请她剪一套以“独生子女好”为主题的宣传计划生育的剪纸作品。这对于一个只剪过喜字、窗花的农家妇女来说,的确是个难题。但倔强的她还是想试一试,没有多少文化的她穷尽自己的想象,日思夜想,经过多次试验,她终于剪出一套让人满意的作品。作品在小县城着实新鲜,得到了许多人的夸奖。计生部门给了一笔在她看来不小的“辛苦费”。这次经历让她悟到剪纸还有如此大的价值。 后来,在有心人的帮助下,她加入到了盐湖剪纸协会。在协会的这个平台上,她的手艺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和长足进步。2008年参加北京文化促进会,作品《四代人回娘家》捧回了银奖,旅游景点万荣李家大院悬挂的是她的作品,在盐湖、在河津等地举办的剪纸大赛上都获得不俗的成绩;此后,她的作品还在右玉、桐庐、宁夏等各地全国大展中屡屡获奖。 历年来,他的作品先后九次在谢县、市、省和国家级剪纸大赛中获奖。其中2010年获得中国婚俗剪纸大赛获得优胜奖。 没有接受过学习和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给了她更大的发挥空间,她的作品少了一些束缚和限制,更接近“原生态”,现在在群众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下,她的作品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和求变,不固守一种风格,不沿袭一种样式。 她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1.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如她创作的《和谐典范》,《德孝楷模》,《中国梦》。2.坚持剪纸为人民服务。如她创作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青门竹马结良缘》。3.弘扬社会道德。《新24孝图》《德孝楷模》长卷等。4.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四代人回娘家》《24节气图》。 民间巧手艺人冯淑玉的女儿在母亲的熏陶下也成就着自己的作品 日常生活剪纸作为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民间剪纸,是人们生活中最廉价的装饰品,也是最能体现主人意愿的精神产品。墙花,顾名思义是贴在墙上的花。它篇幅较大,而且带有浓厚的故事情节,如《八仙》、《娶亲》、《关公》、《十二金钗》、《四大美女》、《笑对人生》。这类大型的剪纸在山西的山庄窝铺是常见的。早先的墙花很可能是充当年画来美化居室、点缀环境的。现在虽说五彩胶印的年画既经济又美观,可是多少年来在山村形成贴墙花的习俗一直存在。墙花能延续迄今,固然不能排斥传统的生活习俗,也不能忽视墙花的作者是农村广大劳动妇女这一人的因素。她们是生活美的创造者又是表现者,最懂得人民的愿望和审美习惯,她们灵秀的悟性和对生活的真诚热爱是一体的,她们带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去表现自己或者周围的人与事。就凭这一点,任何印刷品都是替代不了的。 装裱样式镜框式
一般市场上出售装照片和画片的就可以。在装剪纸时需要将剪纸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胶粘连在托纸上,否则待镜框挂起来后,剪纸往往会掉下来或移动位置,显得东倒西歪不整齐。 托纸的颜色选择主要看剪纸的颜色,起衬托剪纸的作用。比如剪纸是重颜色时,衬纸就要选择浅色的,剪纸是浅色或白色时,衬色就要选择重颜色。 纸版式 纸版装裱可分平面装裱和立面装裱,平面装裱将剪纸用透明乳胶全部粘连在事先设计好的纸版上即可。 立体装裱是将纸版分成二层,中间夹着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纸,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纸贴好,这种装裱给人一种立体空间感。 卷轴式 卷轴是装裱中国画的一种形式。它庄重、大方,挂在房间里很有气魄和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用来装裱剪纸自然是上等。如在装裱好的卷轴上再请书法家题上字,盖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国轴画相媲美了。装裱卷轴价格要比镜框昂贵,装裱技术的难度比较大一些,但是,艺术效果却相当好。 压胶式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种透明化学材料越来越多,其中如透明树脂胶,加进少许的凝固剂,将剪纸平放在玻璃上,将配好的胶水倒在剪纸上面,然后用木架绷平的玻璃纸平放在胶上,再用橡皮滚筒压平,放在400度灯光下烤干。用这种方法装裱后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术比较复杂,如果祷时温度掌握不好容易将玻璃纸烤破而失败。这种装裱效果近似照片过胶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