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137方——第55方、大半夏汤

 铁毛l 2025-05-08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呕吐九: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半夏二升,洗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胃反呕吐者,前窍短涩,后门干燥,多有粪若羊矢之证。盖手足太阳,两经同气,水谷入胃,脾阳消磨,散其精华,上归于肺,雾气化津,传于膀胱小肠,水路清通,谷道滋润,是以小便不涩,大便不干。胃反气逆,肺金莫降,津液凝瘀,化生痰涎,二阴失滋,枯涩燥结,故粪如羊矢。下窍堵塞,浊气莫泄,逆而上冲,故呕吐不止。缘其阳衰土湿,中气颓败,不能腐熟水谷,化气生津,以滋肠窍,是以饮食不得顺下而逆行也。大半夏汤,人参补中气之虚,白蜜润小肠之燥,半夏降胃气之逆,中气旺而水谷消,下窍开而渣滓降,浊气不升,呕吐自止也。


1呕吐——张羹梅医案

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补脾气生津液法治愈反胃一例//沈××,男,57岁。初诊:1959年8月29日。主诉:1953年因胃穿孔作胃修补术,术后情况尚好。最近一周,食后腹胀,呕吐。经某医院钡餐检查,诊为“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诊查:饮食停滞胃脘,上逆尽吐而出,纳呆便秘,脉沉细,苔白滑。辨证:久病纳呆,其虚必然:大便秘结,其燥也显。治法:治宜补中润燥。
党参30克姜半夏12克白蜜60克(冲服)广陈皮6克生甘草3克瓜蒌仁18克(打)
二诊:上方药服四剂后,食后胀消;服至二十剂后,呕吐亦止,饮食如常,无其它异常感觉,体重亦有增加。(张羹梅医案,录自张天等:《临证偶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79年4月)
按:《丹溪心法》说“如朝食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须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传送也,或大小肠秘结不通,食反而上奔也”。本例反胃乃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散布津液所致。故补脾气、生津是治本之法,用大半夏汤加味,中气足,阳明胃气宣畅;燥得润,则重浊可消,故反胃即除也。《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二册》《临证拾偶》
(何任)按:呕吐食物,因胃气逆也,纳呆消瘦,中气虚也;大便秘结,阳明燥也。用大半夏汤原方和胃降逆,补中润燥,再加陈皮降逆气,蒌仁润大肠,甘草缓急迫,终于获得满意的疗效。《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
 
论:大半夏汤,人参,补阳明之阳气,半夏,降逆止呕而利枢机,蜜滋二阴之燥结。
按语中朱氏对胃反的注解,只是在说证状,没解出病理。胃反病理,就是阳明之阳虚,胃气不降,二阴失滋,手足太阳之二阳结也,此也同《内经》病理。解为脾气不足,脾不传送的也很多,解为胃阴亏损的也很多。

2呕吐——谭日强医案

刘某,女,31岁。近几年来,曾因溃疡病、肠梗阻等病,先后做过四次手术,最后一次是在我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行肠切除吻合术,术后切口一期愈合,但呕吐便秘,每餐所进食物,约过两小时许,必尽吐出,全靠静脉注射葡萄糖维持营养,手脚静脉,针痕斑斑,大便干结如羊粪,旬日不解。邀我会诊。患者面色苍白,肌肉消瘦,舌体细小,舌质淡红,脉象弦细。此胃阴亏损,肠液虚耗所致,法当养阴滋液,降逆通便为治,用大半夏汤合橘皮竹茹汤:沙参30克,法夏10克,橘皮5克,竹茹10克,炙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白蜜30克,加麦冬10克,厚朴6克,杏仁10克,苏子10克,枇杷叶10克,连服两个多月,便通呕止,体重增加。《金匮要略浅述》
 
论:呕吐三: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医反下之,令脉反弦)。
本案呕吐便结,脉象弦细,也是胃反。本案少了核心药物人参,补中焦之阳气,能补阳气,还能化津。早用人参,何至服用两个多用。

3反胃——李指严医案

赵××,男,62岁,1971年6月12日初诊。反胃呕吐,食不能多,气机不舒,面色少华,脉弱无力,经医院检查,未发现实质性病变,乃予大半夏汤加味。
方用:党参15克姜半夏12克沉香曲9克白蜜2匙(冲)生姜2片(各药浓煎后,再加蜜)。5剂。服药后,呕反停止,能得嗳气。调治而痊。
按:反胃,由于久吐伤气,故面色少华,脉弱无力。仲景云:“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故亦投大半夏汤而愈。《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金匮要略新解》《金匮要略临证发微》

4噎膈——李中梓医案

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余,得食则噎,胸中隐隐痛。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用4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服4剂胸痛乃止,又4剂而噎亦减,服20剂而安。若泥半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愈乎?(李中梓:《医宗必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1987年2月)《金匮要略临床研究》《金匮百家医案评议》《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论:半夏燥论,从何而来?应该是生吃体验而得。

5噎膈——施啟謩医案

蔡某,女,52岁。患噎膈病已6个月,咽下困难,吞至食管,则痰涎上涌,吐出食物,大便五六日1次,硬如羊粪,粒米不下已经3个月,汤水饮水,即吐过半,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右脉浮,左脉弦滑,3天来寒热往来,先拟小柴胡汤加桂予之,一剂寒热退,脉转细滑,痰在上脘,再投大半夏汤2剂,痰涎就不上涌,咽下较顺。再进3剂,方中加旋覆花、代赭石,膈开吐止,大便通。再进5剂,诸病若失,后以六君子汤善其后。[施啟謩.加味大半夏汤治疗噎膈症三例,福建中医药,1960(8):43.]《经方观止金匮篇》《金匮证治精要》《金匮要略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汤证论治》《金匮杂病论治全书》《金匮要略高级院校教学丛书》《经方临证集要》

6妊娠恶阻——孙朗川医案

林某,女,20岁,已婚。1959年1月7日初诊:停经3个月,近1月得食则呕,头眩耳鸣心悸,四肢疲惫,形体赢瘦,口干喜冷饮,嗜睡,喜食酸味。便燥小溲少,脉来虚弦,舌绛苔光。病因重身3月,木气逆于胃土,故得食则吐。久吐阴虚,致口干舌绛,形体赢瘦。治宜调和肝胃,滋润降逆,以大半夏汤加减主之。处方:半夏12g,沙参18g,麦冬9g,茯苓15g,代赭石15g,白蜜30g(和水入药煎),1剂。
1月8日二诊:呕吐略减,口干亦瘥。处方:沙参15g,石斛9g,半夏12g,代赭石15g,茯苓12g,白蜜30g(和水煎),1剂。
1月9日三诊:呕吐平,诸感舒适,舌质偏红,苔薄,脉微弦而缓。再继如法以竞全功。处方:沙参18g,茯苓12g,半夏9克,竹茹15g,柿蒂9g,服药2剂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