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春日的暖阳铺满校园,我怀着求知的热忱,跟随丛智芳老师踏入喀旗锦山第二小学,参与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说明文教学研修活动。这场将课堂观摩与深度研讨交织融合的学习之旅,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开启了说明文教学的全新认知之门。 ![]() 一、课堂实践:灵动中的思索 ![]() ![]() 上午,陈丽老师带来《鲸》与《松鼠》对比阅读课。上课开始,陈老师以精美的鲸与松鼠图片作为'思维导火索',刹那间点燃了课堂的活力。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争相举手,积极地分享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整个教室都洋溢着热烈而跃动的气氛。 当陈老师提出“寻找两篇文章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学习任务时,课堂节奏发生了微妙转变。坐在我身旁的尹禹宁同学,握着笔反复翻阅课本,迟迟未能下笔,紧锁的眉头与迷茫的眼神,透露出深深的困惑。这个过于宽泛的任务指令,恰似一张疏阔的渔网,反而令学生难以精准把握思考的着力点。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教学任务若缺失具体的路径指引,即便教学设计再精彩,也难以在课堂中真正落地生根。 ![]() 二、思维碰撞:研讨中的升华 ![]() 下午的研讨环节,老师们的思想交流如激荡的浪潮,掀起层层智慧的涟漪。丛老师着重强调对比阅读的选文策略——'熟生搭配'原则:或选用两篇学生熟悉的文本,或采用一熟一生的组合,切忌选取两篇陌生文本。在此基础上,倡导以陌生化的视角重新解读课文,从而引领学生获得全新的理解。 结合上午的课例再次研读文本,我们有了新发现:松鼠作为生活中常见的可爱小动物,作者以细腻的叙述笔触勾勒出其活泼灵动的模样;而鲸作为深海中的庞然大物,作者则借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六米多长,一两吨重'等精确数据,在人与鲸的距离感中凸显其震撼之态。由此顿悟:每一种说明方法的选择,都暗含着作者对事物与人、事物与世界关系的独特诠释。研讨后把挑战性任务优化为: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两篇说明文,思考:同样是抓住特点来介绍动物,两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和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句举例说明你的理由。 这样的任务,为学生提供清晰的阅读思考路径,让问题真正扎根于课堂实践。 这场研修如同一盏明亮的灯塔,既清晰映照出教学实践中的细微不足,也为未来的教学指明了改进方向。我深刻认识到,说明文教学绝非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探寻逻辑之美,领悟事物间的深层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更精准的任务设计、更深入的教学思考,让说明文对比阅读课堂成为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丰沃土壤。 ![]() 文字丨安桂丽 编辑丨邵 帅 一审丨丛智芳 二审丨陈媛媛 三审丨冯振艳 ![]() |
|
来自: 春水秋山999 > 《名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