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胖背后的秘密:为什么越吃越胖?

 小益说事 2025-05-08 发布于辽宁

肥胖在中医中属于“积聚”“肥人”“膏人”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复杂,多与先天禀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常等因素有关。中医辨证主要从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进行分析,调理方法包括中药、针灸、饮食、运动等多方面。

1.胃热滞脾证

症状: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口干口苦,心烦,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常用中成药:

牛黄清胃丸,健脾丸:具有清胃泻火、润燥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胃火旺盛所致的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便秘尿赤等,对胃热滞脾型肥胖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2.脾虚不运证

症状: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利水。

常用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能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可改善脾虚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症状,通过健脾促进水湿运化,减轻肥胖。

3.痰浊内盛证

症状:形体肥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或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常用中成药:

二陈丸,三子养亲丸: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的作用,适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帮助化痰祛湿,减轻体内痰浊积聚,对痰浊内盛型肥胖有一定疗效。

4.脾肾阳虚证

症状: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全鹿大补丸: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可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等症状,通过温补肾阳,促进水液代谢,改善肥胖症状。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 控制饮食总量:肥胖者应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品、肥肉等。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同时促进肠道蠕动,排出体内毒素。

b. 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均衡摄入。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以全谷物为主,如糙米、燕麦等;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每餐七八分饱。

2.中医理疗

a.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中脘、关元、丰隆等。根据不同证型,可采用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一般每周进行 2 - 3 次针灸治疗,一个疗程通常为 10 - 15 次。

b. 推拿:以推、拿、按、揉、点等手法作用于体表经络穴位,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脂肪代谢。如按摩腹部的中脘、天枢等穴位,以及四肢的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次按摩时间约 20 - 30 分钟,每周可进行 3 - 5 次。

c. 中药泡脚:一些中药泡脚方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辅助减肥。例如,用艾叶、红花、花椒、生姜等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适量,加水煮沸后倒入泡脚桶,待温度适宜时泡脚,每次泡 20 - 30 分钟,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每周可进行 3 - 4 次。

d. 拔罐: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改善肌肉的收缩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在腹部、臀部、大腿等脂肪堆积较多的部位进行拔罐,可选择留罐、闪罐、走罐等方法。留罐一般每次 10 - 15 分钟,闪罐和走罐则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皮肤反应调整时间和频率,每周可进行 2 - 3 次。

3.运动调理

a.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跳绳等,有助于提高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建议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

b. 传统运动: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适合肥胖人群。

c. 运动强度:运动时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以微微出汗为宜。

4.情志调节

a. 保持心情愉悦: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加重肥胖。建议通过听音乐、冥想、腹式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b. 避免过度思虑:防止因肝气郁滞影响脾胃运化,加重痰湿。

中医调理肥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并结合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整,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同时,对于肥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