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妙峰山庙会始于明代,到今天已有400多年历史。它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庙会的传统风貌,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近百档民间花会齐聚妙峰山朝顶进香,蕴含着京津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被誉为“华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1925年,著名学者顾颉刚率队考察妙峰山庙会,开创了中国现代民俗学有组织的田野调查先河,妙峰山因此被誉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发祥地”。2008年,妙峰山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日前,本节目制作人、总撰稿张世强,来到妙峰山,和门头沟区文史专家张云涛先生、妙峰山庙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德凤先生共同探访妙峰山娘娘庙,共同介绍庙内殿宇和相关民俗文化,展现妙峰山庙会的民俗魅力。 ![]() 妙峰山庙会民俗为什么400多年香火不断?妙峰山娘娘庙大门口的巨幅照片上的老人是谁?妙峰山庙会民俗中文会、武会都是指的什么? ![]() 妙峰山庙会民俗为什么400多年香火不断? 在北京,民众对碧霞元君的崇拜集中在妙峰山、“五顶”和丫髻山等处。“五顶”,就是明代北京已经存在的东西南北中五座碧霞元君庙,清代直到民国年间有些“顶”依然香火不断;丫髻山香火因清代皇室的参与而兴盛,晚清时期失去政府的支持,逐渐衰落;而妙峰山的香火自康乾时期开始兴盛,晚清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达到鼎盛,成为北京地区乃至京津一带的香主,夺走了其他各处的香火。 现如今,妙峰山庙会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庙会之一,它始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香火旺盛达于极点,每年要迎接数十万香客。香会共有三百多档,门派各不相同,后来,这些香会也被称为花会。会首是香会的组织者、指挥者和主要传承者,仅北京市就有会首两百多人,会中的各种规矩、礼仪、技艺都是由会首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下去的。之所以妙峰山庙会的香会能够在民间400多年香火不断,这里其实有一个特别核心的正能量理念,那就是一秉虔心、无私奉献。 本节目制作人、总撰稿张世强特意对门头沟区文史专家张云涛先生在妙峰山娘娘庙前进行了专访。 ![]() 妙峰山3米巨照里的破衣匠人到底是谁? 走进妙峰山,迎面您会看到一幅高达三米左右的巨幅老照片,照片上一位满脸沧桑、笑容可掬的老者,身上穿着有些破烂的褡裢背心,正面带慈祥的为朝圣香客缝鞋,老者身后,挂着一幅很小的招幌条幅,上写“缝绽老会”。照片下面有这位老人的介绍: 孟宪才 男 汉族北京人 生于一八七六年,故于一九五八年夏末,享年八十二岁。住南城右安门外西河道,以缝鞋为生。七七事变后迁居西城区护国寺庙内仍以缝鞋为生。在谋生之年每逢庙会都组织缝绽老会成员上山奉献直至解放。 ![]() 那这位孟宪才老人是谁呢?为什么要把他的巨幅画像放到妙峰山大门口呢?妙峰山庙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德凤老师给我们道出了缘由。 ![]() 在妙峰山,像孟宪才老人这样的虔诚之人还有很多,并且,通过血脉传承,也贯穿着很多人的家族史。王德凤老师也给我们讲述了孟宪才老人后人的的一些情况,听来真的让人很是感动。 可以说,自古以来,妙峰山庙会所有朝圣花会,每年到庙会朝圣都是北京民众自发自费行为,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他们都是怀着对社会回馈、一心向善、心怀虔诚、弘扬互助的精神踊跃参与。除了孟宪才老人所代表的缝绽老会,还有每次庙会都必不可少的舍粥、舍茶、舍馒头、舍缘豆和带福还家等等,都是全免费的公益行动。可以说,这是对“向钱看”行为的正能量宣告,妙峰山庙会朝圣香客所拥有的对社会和信仰的敬畏之心、虔诚之心值得向全社会推广。 ![]() 图片提供:春暖花开 妙峰山庙会民俗中会腕、文会、武会都是什么意思? 在前面王德凤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听到了很多妙峰山庙会民俗的专业名词,比如会腕、文会、武会等等。这些名词都是什么意思呢? 请听本节目制作人、总撰稿张世强,对妙峰山庙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德凤老师的专访。 妙峰山庙会的花会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常严格的会规。凡个人要想参加某档会者,首先要学习香会的项目和内容,提出申请,承认会规,还要有老会友做中间介绍人。学习的条目内容有“心有神佛,勿生邪念”,“箱笼自备,茶饭不扰”,“善事多行,莫干人事”“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等等。主要是劝行善,免是非,促使众会友团结互助的一些内容。再经过会头和会中人的同意,就算入会了。一般称为“会友”。过去入会者一般都是各行业中的穷苦劳动者,也有部分虔诚的佛教徒,如居士、信士等。这些人平时为生活还要操其职业养家糊口,自食其力,只有在走会时,才由会头把大家招集在一起,而且都能无条件地听从安排调遣,走会助善演出,且分文不取,茶饭自备,心甘情愿。 ![]() ![]() 图片提供:春暖花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