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习能力与生俱来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出于生存的目的,人类把一些基本认知和基本技能写入基因,而成为自己的本能,这其中就包括学习能力。从婴儿时期开始,人便通过模仿、探索、感知等方式自发地学习语言、动作、社会规则等。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婴幼儿时期,也贯穿人的一生。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教师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以什么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是学习的促进者、潜能的开发者,还是知识的灌输者? 2.没有教师学习照样进行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苏伽特.米特拉在印度贫民窟进行的”墙中洞“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事实愈加明显,但经常被人们视而不见。至今还有很多人坚信,没有教师学习既不会发生也不会成功。真的到了应该正视这一事实的时候了:”教“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种知识的今天教师应该怎么教,除了教知识还应该教什么,教如何促进而不是抑制学等问题,值得今天的教师认真思考。 3. 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但不会无缘无故发生 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并不意味着学习总会自动发生。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离不开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内在动机如兴趣、好奇心和自我实现,会让学习变得自发且持久;而外在动机,如奖赏和表扬,则能为学习提供初步动力。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通过目标设定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将短期的外在动力逐步转化为持久的内在动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持续投入学习,还能在自主探索中收获成就感和成长,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 学习是认知的变化 学习不是简单地记忆和堆砌知识,而是对已有认知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认知结构的变化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结果,没有变化意味着没有学习。每当学生接触到新知识时,都会与原有知识体系发生碰撞,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这些冲突,帮助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整合和重组。通过类比、归纳和反思等方式,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也为后续的迁移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5. 没有挑战很难形成学习 迎接和战胜挑战是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如果没有挑战,学习很难形成或或浮于表面。内容的难度如果过低,学生容易产生厌倦;而难度过高,则容易导致挫败感。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计适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种任务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逐步提升任务难度,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同时,适时的鼓励和支持也有助于学生跨越学习障碍,体验到成长和进步的喜悦。 6. 理性的学习离不开感性的支持 学习让人变得理性,但这一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感性的支持,甚至被感性所引导和控制。大脑的生理结构决定了谁也不能摆脱这一点。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师需要营造温馨、包容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挑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持续进步的态度,让学习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7. 指向学习的反馈至关重要 教师对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主要通过反馈实现,及时、具体和有效的反馈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反馈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所在,还能指引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反思和自我调整。同时,反馈不应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努力和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的反馈,学生能够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路径,实现更高水平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 8. 学习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盲目性和随意性是让学习低效甚至无效的罪魁祸首。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计划,是高效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更需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学生设定具体、可达成的阶段性目标,并指导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出现在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都不是给老师看的,而是为学生用的。通过目标管理,学生能够明确努力方向,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盲目和拖延。同时,定期检查和调整学习计划,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确保学习过程的有序和高效。目标导向和计划规范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9. 学习很痛苦但会学很快乐 有的人学的很苦,有的人乐此不疲,谁也说不清学习到底是苦是乐。人类早就洞察学习的诡异,为此发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的重要价值是让学生会学,而不只是督促学生学。教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更值得教师花心思和下功夫。元认知即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觉察与调控,包括计划、监控、评价等。具备高水平元认知能力的学生,能更有效地设定目标、调整策略、解决问题。学会了学习,自然就能找到学习乐趣。 10.学会最快乐 学了不一定能学会,学会不一定能应用,学习这件事总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有了存在的价值——让学习成功。但有些教师把“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当成“管教不管会”的理由。让学习成功不是把更多的知识塞进学生的大脑,这通常不是成功而是失效的前兆。学会的标志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能够灵活运用和迁移知识。教师需要通过实际案例、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提升综合运用能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这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11. 学习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们常用苦心孤诣形容学习,但实际上学习不仅是个体的认知活动,更是群体互动的过程。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学生澄清思路、碰撞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积极组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中,学生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还能借鉴他人的经验,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营造安全、开放、支持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一个善于合作的学习团队,是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学习是发展而不是消灭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习的目的不是消灭这些差异,而是发展这些差异。教师应尊重和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通过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位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路径上实现最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鼓励学生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正视并弥补不足,促进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