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州市“十四五”规划中一颗璀璨的历史文化明珠,苏州考古博物馆自2022年底破土动工,于2025年建成,即将于5月1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苏州考古博物馆选址于苏州市石湖景区内,位于石湖北侧、越堤路南端,紧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越城遗址东北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历史变迁的土地,如今将焕发新的生机。 ![]() “钺”过山湖 “锛”向未来 苏州考古博物馆规划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972平方米,设计为地面一层、地下一层,总投资1.6亿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程泰宁主持设计。该方案巧妙融合了越城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造型以地景式场地设计和越城遗址出土的“石锛”和“钺”为设计原型,由大气奔放的三角形块面构成,营造古朴、沧桑、野趣的历史氛围。建筑体量不高不大,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有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感,创造出绝佳的视觉效果。 苏州考古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以“苏州地域文明”为主题,于博物馆一层展开基本陈列。展览不仅延续了地域文明的策展理念,更将江南文脉有序传承,有效解决了博物馆共性与个性错位发展的问题。负一层的展陈空间则着重宣传苏州的考古发现成果,以及考古教育与互动体验的专题临时展览。这里集中展示了苏州考古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人类文化史、文明起源史以及城市发展史的漫长历程,凸显博物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苏州的田野考古工作历经肇始、成长、成熟、发展等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三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次中国考古新发现、一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奖。苏州考古博物馆展示的正是自2009年苏州考古研究所建所以来,进行的近千项考古调查和勘探项目、百余项考古发掘工作及大量珍贵文物。 ![]() 从考古叙事中寻找地域文脉 作为江苏省首座富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致力于打造一个贯穿考古全生命周期的展示、研究和探索平台。其建馆理念以“苏州考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核心,将文明探源、考古成果与江南文化巧妙融合,构建和展开考古博物馆陈列展览、公众考古和基于观众体验度的智慧服务。近年来,博物馆界十分注重对展览叙事的研究,如何利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做好考古博物馆展览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考古博物馆叙事研究尚未涉及面向分众化观众与不同性别观众的叙事策略。苏州考古博物馆主动探索适用于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展览叙事,不仅吸引女性、青少年观众走进考古博物馆、走近科学,也同样吸引男性观众及小众专业爱好者,为其提供考古学领域的新成果与新视野。 苏州考古博物馆一层基本陈列“源起江南——苏州地域文明探源”,以江河湖海的考古地理发展史、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理念、考古成果叙事为主线,分为“江海共潮生”“手铲释天书”“考古见姑苏”三大篇章,讲述苏州文明起源、解读考古何为、梳理苏州历史文脉等核心问题。考古叙事立足本区域考古工作的产生、发展与成熟阶段进行全面阐述。对于以考古学构建本区域历史进程所做的工作与成果系统展示,博物馆负一层的“华章江南——苏州考古发现成果”陈列以时间轴为经,构成展览叙事主线,采用叙事主题分版块组合的方式,以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面向为纬,分为“文明溯源”“吴越新证”“都会寻踪”“海丝遗痕”四大篇章,构建经纬结合、重点突出的苏州考古叙事逻辑,以及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展览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藏品为展陈底色,甄选陶瓷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1200件(套),其中,五分之四以上的展品与遗迹属于首次亮相。 ![]() 回到考古现场 走进时光长河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苏州考古博物馆的展览都体现出“考古”的精神内核,呈现出吴地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历程。在重点揭示这些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充分强调各内容展项的“在场感”“参与性”“互动性”,希冀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观众寻找属于自己的内容和答案。空间氛围营造以“大地之上”的立面夯土带入展览主题,引导观众化身考古“亲历者”,以光影与土层带入参观情绪,将空间氛围与建筑特征充分融合。空间流线将“疏可走马”与“密不透风”相结合,避免传统回字形格局,局部融入中岛式设计。以各类搬迁的遗迹本体,精心复原考古现场的真实场景,尤以占地150平方米、重近百吨的三国时期虎丘路新村1号大墓为最,仿佛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亲身体验考古的魅力。通过复原地层剖面、古稻田地貌、石室土墩与春秋城墙微缩遗迹模型,以及展示考古工具和工作过程等创新手法,辅以丰富的展板资源、沉浸式的互动多媒体展示系统和出土遗物,构成紧密结合的展项,对遗存进行系统化解读,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考古学的实践过程,更深刻理解这一学科的方法和深远意义。 除了常设展览,苏州考古博物馆还在户外下沉式广场设有教育探索宫、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区、临展区和咖啡休闲区等公共活动空间,为公众提供多元化参观体验。 与历史、遗址、艺术、数字类博物馆相比,苏州考古博物馆以“专题文化综合体”为定位,其展览更加专业化、科学化,不仅是考古遗存的展示空间,更是一个集专题展览、公众考古、沉浸式研学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既全方位提升苏州考古遗址的保护利用水平,又全面融入江南文化历史发展进程,全程参与中华文明探源的构建,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立足石湖景区,为苏州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 让每一件文物讲述苏州历史 作为一座集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独特的收藏特点在于以各遗址出土的考古文物为主要对象。这些文物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更是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苏州考古博物馆所收藏的可移动出土文物,主要来自各类考古发掘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苏州地区从三山岛的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历史时期,每一件文物都犹如一个个时间胶囊,封存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这些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并以一种更为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一是从收藏的专业性角度来看,苏州考古博物馆的文物选择尤为严谨。每一件入藏文物都需经过层层筛选,从文物出土地层初步断代,并进行同时期国内类似考古出土文物横向对比,辅助碳-14测年法等高科技手段,确保其具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还注重文物的保存和研究工作,通过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文物的安全及完整性。 二是在科学价值方面,这些可移动考古出土文物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对文物的材质、工艺、纹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审美观念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 科技手段的介入,可以多学科追踪文物的历史真相。比如,前期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吴晓桐讲授将各种同位素方法应用于古代人类迁徙和资源产地的研究。同位素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已经成为此类研究的关键手段之一。对锶、铅、氧、碳、氮、硫等同位素分析研究,可以揭示考古遗物背后的隐藏信息,为解决人口迁徙、文化和技术传播、资源流通与早期国家形成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复原历史真相。 三是在文化价值方面,这些文物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与社会风貌。在这里,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些经过专业性和严谨性考证的可移动考古出土文物,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科学和文化的重要窗口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实物证据,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例如,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的秦“右”字铭文筒瓦及代表性高等级建筑构件等,为我们确定秦汉会稽郡治等提供了确切考古证据,也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有效推进,探寻、研究和认识苏州城建史与历史文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的带有秦一统“右”字戳印铭文的高等级建筑构件,与陕甘地区秦代遗址出土的文物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上展现出高度一致性,这一发现证实了秦三十六郡之会稽郡郡治位于金城新村一带。这不仅是确定苏州早期行政中心方面的重大突破,更填补了相关历史研究的空白,为苏州文明探源工程锚定了重要的历史坐标。同时,该遗址地层堆积从唐宋延续至春秋晚期,十分完整,且出土遗物时代特征显著,有力实证了苏州子城区域自春秋战国至唐宋时期从未间断的历史文脉,与苏州2500余年建城史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为苏州文明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实物依据。与此同时,姑苏区北园及混堂巷北遗址出土的东周青铜剑、秦陶器群“吴市”陶文罐等,使得文明探源工程的历史框架更为稳固。 ![]()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深度融合的新生代博物馆 作为省内考古领域的重要窗口,苏州考古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开展深刻体现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深度融合,在文物鉴定、分类、保护及研究等核心环节,均高度重视并灵活运用考古学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模式。 在文物鉴定方面,苏州考古博物馆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目鉴与物检手段,更将现代科技考古方法融入其中,如运用碳-14测年、热释光测年等先进技术,结合考古学文化类型学分析,对出土文物进行精准断代与辨识。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也为后续文物的分类与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分类工作方面,依据考古学分期的原则,结合地域特色与器物形态学分析,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既便于管理,也有助于揭示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为观众提供更为清晰、系统的观赏及学习体验。 在文物保护方面,积极探索文物保护的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方法。在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基础上,与上海博物馆、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多家文博科研机构合作,针对青铜器锈蚀、丝织文物老化等难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修复工作。同时,还注重预防性保护的实践,通过控制展览环境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有效延长文物的保存寿命。 研究工作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苏州考古博物馆)不仅拥有一支专业的考古研究团队,还与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等形式,不断推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在研究内容方面,既关注宏观的考古文化序列构建与区域文明演进研究,也重视微观的器物功能分析、工艺技术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在丰富博物馆展览内容的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见解。 在运用考古学理论开展博物馆业务工作方面,苏州考古博物馆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与学术机构的合作,有力推动了考古学的发展,为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重要力量。未来,随着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不断融合与发展,苏州考古博物馆的研究特点将更加鲜明,其在国内考古领域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 打造乐游乐学乐知的考古大课堂 作为江苏省首家专题类考古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不仅顺应了考古发展的趋势和人们对历史文化信息的需求,更科学系统地展示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阐释了苏州的考古遗址。与此同时,还承担着苏州市普及考古知识、传播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互动体验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考古学的认识和兴趣,是普及知识、解读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 在向公众展示苏州考古的辉煌成果的同时,苏州考古博物馆还将成为普及考古知识的课堂、严谨活泼的休闲场所、公众喜闻乐见的考古教育基地。在这里,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历史的厚重,感受文化的魅力,领略考古的奥秘。 考古博物馆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方式,以及根据不同类型展现多样化特点。苏州考古博物馆的建设,是苏州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苏州考古博物馆将以开放的姿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公众呈现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文物保护技术的不断提高,苏州考古博物馆的收藏将会更加丰富多样,为观众提供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体验。 ![]()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苏州考古博物馆) 执笔:朱威 张云林 王振 周官清 来源:中国文物报 苏州考古公众号 25.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