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功派夫 日日勤修炼·铁杵磨成针 ![]()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人的意志能对正气产生影响,反过来,正气也会作用于意志。所以,人要磨炼意志,坚守本心,学会涵养浩然正气。浩然正气刚劲宏大,充盈于天地之间,这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无论清醒时思考,还是睡梦中的思绪,都与之息息相关。它大到无边无际,小到难以捉摸,看似简单平常,实则蕴含深奥道理;看似晦涩难懂,却又在生活细微之处得以体现。 天地间的正气汇聚在人的身体里,充沛地流动着,充盈全身。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其他任何气都无法与之相媲美。 中气,也叫元气、元阳,因其处于人体正中位置,故而得名。这股气源自先天的真乙之气,从文化修养角度去修炼,就是所谓的内丹;从武术锻炼层面来讲,则是外丹。实际上,内丹的形成往往离不开外丹修炼的辅助。动静相互依存,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温养,自然会产生结胎还元的奇妙功效。那些浅显的学说不明白中气的根源所在,只知道盲目地手舞足蹈,想借此进入元气的窍穴,这根本是行不通的。人自出生起,就凭借先天的精神来转化为气,积累气又转化为精。当父母的精气结合时,最初在虚危穴内凝聚。虚危穴前对肚脐,后对肾脏,位置不偏不倚,恰好在人体正中心,被称作天根,也叫命门,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太极。真阴真阳都藏于此处,人的精神也依赖它。五脏六腑由此而生。气聚集时,随着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完备而存在,气与身体相互依存,须臾不可分离。在武术修炼中也是这个道理,通过炼形来契合外在,炼气来充实内在,让身体坚硬如铁,自然就能成就金丹不坏之身,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步入上乘功夫的层次。相比之下,让敌人畏惧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不要觉得阴阳难以分辨,实际上,有一种类似“媒人”的力量,能促成阴阳奇妙地结合。在特定的“场所”,阴阳颠倒交融,彼此依偎得更加紧密。 万物的生长与凋零,如同春秋交替般循环往复,阴阳的升降也是一气周流。想要弄明白肝起肺落的原理,只需从呼吸中探寻。肝在五行中属木,能够生火,肝火发动时,气便从下往上涌,这属于阳(如同坎宫之阳);气是力量产生的根源,而气力的根源在命门中极,所以说阳气在下。肺在五行中属金,金能克木,因此能约束肝气,使其下降。气下降属阴(如同离宫之阴),所以说阴气在上。在下的气发动起来难以遏制,这是阳气上升;在上的气收纳封闭,不让其外泄,这是阴气下降。这两股气在人体中宫交汇,故而称为中气。 气从肾脏发出,从身体后面往前,经裆部过来,从下直直向上冲。此时必须收紧肛门,气才不会往下泄漏。当气往上冲到胸口,几乎要冲出去时,要用口尽力吸气,闭上咽喉,让气从上直直降到丹田。同时,两肩下沉,两肘弯曲下沉,两肋收紧,气就会聚集在中宫,这样胸口就不会感觉空荡荡的。吸气时,要像把大河吞进去一样有力,气必须在身体正中间,直上直下运行,只能用心意去感知,用精神去领会。要是非要执着地去寻找气的样子、痕迹,那就太死板了,不仅没有效果,还可能会患上重病。 炼形离不开对阴阳的理解,如果不明白阴阳的道理,就无从下手。督脉统领所有阳经,任脉统领所有阴经,所以背部属阳,腹部属阴,这两条经脉下面在会阴处交会,上面在龈交处会合。 俯式属于阴势,却能纳入阳气,对督脉有益,可引领所有阳经的气汇聚到身体上部前方;仰式属于阳式,却能纳入阴气,对任脉有益,能引领所有阴经的气汇聚到身体上部后方。 以背为阳,如果俯得太厉害,身体弯曲,督脉和任脉就会交汇,阳气便会进入阴分,实现阳与阴的结合。以腹为阴,如果仰得太厉害,身体弯曲,任脉和督脉就会交汇,阴气就会进入阳分,实现阴与阳的结合。阴推动阳,阳推动阴,循环往复,没有尽头,在斛斗旋转等姿势中就会运用到这种原理。 用俯势纳入阳气时,如果不把阴气扶起来,就会偏向于阳,必然会有向前栽倒的风险;用仰式纳入阴气时,如果不把阳气扶起来,就会偏向于阴,必然会有向后掀翻的隐患。所以,俯势出去后,落点要迅速用仰势收回,这样才不会偏向于阴。阴来阳迎,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落点还原,这就是其中的方法。以此类推,弯曲的姿势要用伸直的姿势来还原,伸直的姿势要用弯曲的姿势来还原,高的姿势要用低的姿势来还原,低的姿势要用高的姿势来还原,侧的姿势要用正的姿势来还原,正的姿势要用侧的姿势来还原,以及那些歪斜、旋转的姿势,都是如此。按照各种姿势去练习,阴阳就会交结,自然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奇妙境界,永远不会出错。 侧歪的姿势中,阴阳各占一半。所以左侧倾斜的姿势,右边的阴阳之气并入,用左边的阴阳之气来扶持;右侧倾斜的姿势,左边的阴阳之气并入,用右边的阴阳之气来扶持。 平膊开合的姿势,开胸合背时,阴气分入阳分;开背合胸时,阳气分入阴分。姿势分为两边,气便从中间劈开,分别纳入并扶持。 平轮、纽缥、摇晃等姿势,姿势不停地旋转,气也随着呼吸,阴入阳分,阳入阴分,连续不断,没有停歇。无论右旋还是左旋,阴阳相互旋转、纳入和扶持。 斜偏侧身俯仰的姿势,左斜俯势时,阳气从脊柱右下提到脊柱左上,斜着进入左前阴分;右斜俯势时,阳气从脊柱左下提到脊柱右上,斜着进入右前阴分,斜劈斜邀手的动作就运用了这个原理。左斜仰势时,阴气从腹部右下提到腹部左上,斜着进入左后阳分;右斜仰势时,阴气从腹部左下提到腹部右上,斜着进入右后阳分,斜攉提手的动作会用到这个原理。 直起直前不偏不倚的姿势,直身正势时,阳气不能进入阴分,阴气也不能进入阳分,各自归位,在上到百会穴相交,在下到涌泉穴聚集,阴阳的纳入和扶持只在身体的两头。 醉形的姿势,忽前忽后,忽仰忽俯,忽进忽退,忽斜忽正,没有固定的形态,气也随着姿势进行纳入和扶持。但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动作中,阴阳随时分布,并不会相互违背错乱,看似乱实则不乱。 以上总体论述了人体整体的大阴阳,它们的纳入和扶持规律就是如此。其他局部,比如脚尖的伸展、翘起、颠动、踩踏,膝盖和胯部的屈伸、提落,虽然用法多种多样,但阴阳的纳入都有一定之规。形体配合得当,气就不会受到牵扯;形体配合不当,气就一定会停滞不畅。要一处一处地仔细体会,不遗漏任何细微之处才好。 炼气诀: 这里所说的炼气,指的都是外壮功夫。内壮功夫的相关内容,在《易筋经》中有记载。气以心为根本,气会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心以气为作用,心能够运气。五行的根源都在于心,阴阳不能有所偏重。气在全身上下循环,各个部位的情况各有不同。身体前面属阳,后面属阴,仰势较轻,俯势较重,阴气在阴的部位凝结,阳气在阳的部位发动,上部以阴开始(即离宫),下部由阳充实(即坎宫),上下的气在中间凝聚,中气就会变得非常坚硬。气向上能直冲天际,向下气势如同高山,向左归位需要向右转,向右归位需要向左牵,前进时像流水一样顺畅,向上击打时像举起大山一样有力,落点像飞石一样迅猛,发动时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气发出时像风声一样响亮,气纳入时像吞进大河一样宏大,向前奔跑像星星追赶月亮一样快速,后退时像蓬草旋转一样灵活,手指要勾连使用,两肩像使用钳子一样有力,上下一气凝聚,就如同百姓富足国家安定一样。明白了这些诀窍,修炼起来就没那么困难了。 人的整个身体的进退动静,以心为主导。心就像君主,是发出命令的。心没有具体的形态,正因如此,它能够塑造各种形态,却又不被具体形态所束缚,只能用心意去感知。以命门作为辅助。命门是气产生的地方,是人体的枢纽,就像宰相,负责传达君主的命令。头部引领着手足。头部就像众多臣子中主事的人,类似总督元帅、钦差大臣,手足就像是众多办事的官员。所以,每一个姿势的控制和收放,首先是心起作用,其次是命门,然后是头部,最后才是手足。 精神一旦发动,身体就会自然而然地跟随,要完全顺应自然。如果有一点矫揉造作,就会显得很刻板。控制在手上,变化在于心中,根据时机随机而动,不依赖刻意的人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