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沙河,温榆河的正源,上游即北京人熟知的关沟。 地理学上习惯将关沟作为太行山与燕山的分界线,关沟以东属燕山山脉,关沟以西属太行山脉。 关沟又称军都陉,因北面有军都山而得名。军都陉为太行八陉中最北一陉,自古为中原通往塞外的重要通道。陉,指山间的峡谷和通道。 明代,军都陉建有八达岭(北口)、上关、居庸关、下关(南口)四道关隘,设重兵把守。清朝末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由沟谷穿过,如今有京藏高速从沟谷中穿过。 ![]() ▲关沟古道上的摩崖造像 2023年6月,我随中国国家地理科考队走过一次太行八陉,那次行程中没有军都陉。有遗憾就要弥补,几个月后,我与几位驴友相约,爽爽地走了一次关沟古道,从居庸关到八达岭,全程下来10公里。 关沟是一条沟谷,也是一条河流。我在行走关沟时,发现水流很小,只能称溪流,这也许是秋天的缘故。由南口开始,关沟河水继续南流,约11公里后,在双塔村与西流过来的四家庄河汇合。两条河汇流后,开始向东流,直至沙河水库,这一段便是北沙河。 ![]() ▲关沟古道,柿子熟了。 元代,北沙河称双塔河,为漕运河道。元代帝王是“候鸟”,每年三四月份由大都起驾前往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避暑,八九月份返回大都过冬。帝王往返多走关沟古道,为保障这一带驻军的粮食供给,朝廷决定开凿“双塔漕渠”。 双塔漕渠利用的是北沙河河道。漕船由通州出发,沿温榆河溯流而上,进入双塔漕渠。漕粮在双塔村码头卸载后,存入粮仓。 双塔漕运持续30年之久。通惠河贯通后,源于西北部的山泉水被截留到白浮瓮山河,双塔河水量减少,无法通航,双塔漕运终止。 2024年1月的一天,我踏着积雪,由沙河北大桥(朝宗桥)出发,沿北沙河徒步前往双塔村。雪后的河岸很难行走,我有几次差点滑倒。不得已,我找来一截树枝,稍加修理,当做手杖。 很幸运,路上,我遇到了双塔村村民老顾。他陪着我,一路走,一路聊。交谈中得知,他与我同岁,自小在双塔村长大。老顾很健谈,他说他喜欢家门口的这条河,每天都到河边走路,也经常遇到像我这样的“走河”者。 “听老人讲,双塔村过去有码头,有粮仓。”老顾说,多年前,河边挖出过一头镇水铁牛。那时候,人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小孩子每天围着铁牛玩耍,将牛角砸坏,文物部门得知后,将铁牛拉走,据说现在存放在博物馆里。 我对双塔村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些好奇。老顾说,过去村子里有两座塔,一南一北,据说建于辽代,何时毁损已说不清楚。 不知不觉来到了西闸村,老顾说,过去这里建有水闸,河对岸还有一个东闸村,他小时候见过水闸遗址,现在什么都看不到了。 京郊的很多古村落都与河流有关。追寻历史,西闸村和东闸村兴起于元代的双塔漕运,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而且村名一直没有改过,这种情况恐怕不多。 ![]() ▲冬日北沙河,河道干枯。 在双塔村村头,我看到了架在北沙河上的双塔大桥。这里是两条河交汇之处,一条自北而来,这便是关沟(又称辛店河);一条自西而来,这便是四家庄河。 离开双塔村,我沿着关沟向北行走,过了北六环,就是顺沙路。此前,我曾从辛店桥出发,沿关沟向南走到顺沙路,这两段路合起来约6公里。 元代,双塔漕运兴盛一时。随着朝代的更迭,漕运路线发生变化,北沙河沿岸的繁华不再。明代,漕粮运输终点改到巩华城,称“巩华城漕运”。清代,漕粮运输终点改到清河镇,称“会清河漕运”。 漕运兴盛时,北沙河河道很宽,河水很深。漕运终止后,北沙河逐渐淤积,河道变窄,河水变浅。北沙河这个名字也不再为人们熟知。 沿北沙河行走,我看到有挖土机在清理河底淤泥。老顾说,去年7月份的那场暴雨,这里是重灾区,河水漫出河堤,庄稼被冲毁,牛羊被淹死,损失严重。他们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及时转移,才免于灾难。 老顾接着说,大水过后,政府部门开始治理河道,计划将北沙河两岸打造成景观带。听了他的话,我很高兴,下次再走北沙河,就不用再走坑坑洼洼、绕来绕去的路了。 ---------- 行走攻略 双塔村南有公交303路,站名西闸站,可换乘地铁16号线;村北有公交昌58路支线,站名横桥西站,可换乘地铁昌平线。 双塔大桥西北有土城村,村中有军都故城遗址,可顺便参观。军都故城建于战国末期,曾为昌平县治所。 北沙河沿线比较荒凉,没有补给处,须带上足够的干粮和水。建议带根手杖,沿途村庄偶有家犬出没,曾伤过人。 ---------- 作者:刘文军,网名“好望角”,户外爱好者,《大运河长卷》(郭守敬纪念馆编)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