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运河:与苏州城结缘2500年

 苏迷 2012-09-25

               发布时间:2012-09-24 09:29:05   来自:姑苏晚报    

 

 

  文化新视野

  2006年,大运河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入选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正式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如今全长1782公里,曾作为中国南北水上交通重要枢纽的大运河,其最初的雏形和发祥地,在苏州。
  如果说,太湖水滋养了吴地最初的文明之光,太湖因此成为苏州的母亲湖;那么,苏州人最初开凿、并最终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就算得上是让苏州兴旺发达的父亲河。

  2012年10月1日,文化部颁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与长城同样贵为古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工杰作、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重要功用的大运河,无疑应当得到我们最大的尊敬与感恩。

  从春秋时期开建使用至今运河走向、面貌变动不大

  大运河苏州段属于江南运河。江南运河北起镇江,南至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苏州段运河,北起与无锡接壤的望亭镇五七桥,穿过苏州市区,南至江苏与浙江交界的油车墩,全长96公里,占江南运河长度的24%,占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4.5%。
  大运河苏州古城段最早开凿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主持建筑阖闾城,设水、陆城门各八座,外有护城河包围,内有水道相连,水门沟通内外河流。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挖了一条人工河道,自今天的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奔牛镇与孟河连接,可达长江,长170余里,此为江南运河最早开挖段。
  7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在春秋至秦汉已开挖水道的基础上,开凿江南运河,从镇江至杭州,长800余里,河面宽十余丈。苏州古城段作为江南运河的重要区段,自此正式纳入大运河水系。
  江南运河修成后,因苏州古城以南地势低下,没有陆路,汛期一至,河湖不分。9世纪初,苏州刺史王仲舒在太湖东缘修筑了一条长堤,将太湖与运河分开,同时在太湖的泄水口澹台湖与运河之间建造宝带桥,解决了运河航运的风涛之险,史称吴江塘路,以后历代均有多次修缮。直至今天,该段运河依然水源充沛、航道稳定、运输通畅。
  为了加强运河与苏州古城的联系,825年,苏州刺史白居易在虎丘至阊门护城河间凿渠,此即今山塘河虎丘至阊门段,并沿河筑堤为路,人称白公堤。由于山塘河虎丘至阊门段与西北白洋湾自然河道相通,直达运河,山塘河成为大运河北入苏州古城的一条重要水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几乎人人皆知的唐诗,清晰地记录了一个事实:最晚至8世纪,上塘河已与大运河及苏州古城水系贯通。四方客船通过上塘河可以抵达枫桥寒山寺。500余年后的《平江图》中更加清晰地标明了上塘河作为沟通大运河与苏州古城水系的重要通道。
  19世纪中叶,阊门一带遭受战乱,上塘河两岸废墟填塞河道,水路变窄,通航能力减弱。这以后,一部分运河船只经枫桥寒山寺南下横塘,东折经胥江古城段进入护城河,转入苏嘉运河。
  胥江古称胥溪。公元前506年,吴王出于伐楚的便利,采纳伍子胥建议,开通了从苏州通太湖、长江的胥溪。胥江自太湖出水口胥口起,过木渎,到横塘与江南运河汇合,并道东行至护城河。胥江是古胥溪的起始段,是太湖东南方向的第一泄水要道,也是大运河苏州段及苏州古城的重要补充水源。


  20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在彩云桥、枫桥河道实施弯道改造工程,运河南下至横塘,再循胥江进入护城河,此条线路遂成为运河主航道,而从上塘河、山塘河经阊门入护城河的线路则成为辅线。20世纪80年代,大运河另辟新河道,改走澹台湖,至宝带桥与原河道相连,从此,这条线路成为大运河苏州市河段的主航道。
  2500年光阴就像大运河中的流水,永不停息。大运河苏州段自春秋时期开始建设,隋代形成,至唐中叶基本定型。唐代以降,在地方官员的主持下,苏州段运河的重筑、修缮、疏浚从未停止,但运河的基本走向、大致面貌变动不大。

 

 

  文化新视野

  大运河苏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早开凿河段,是最早的人工运河,是大运河的发祥地。
  大运河苏州段在中外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苏州段是漕粮的重要源头,是国之命脉,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运河苏州段工程浩大、技术复杂,见证了我国古代先进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
  大运河与苏州古城水系融为一体,苏州水系造就了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城市布局,并直接促成了享誉世界的苏州古典园林。这种水上园林城市景观,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独一无二。
  大运河苏州段历史文化遗存数量多,类型丰富,价值高。9个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国家登记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690处,有国家登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
  如今,大运河苏州段每天通过的船只约有6000艘以上,约占运河全年通航总量的五分之一,苏州段运河是目前中国大运河货流强度最大的航段,是整个大运河最繁忙的河段之一,也是最具活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产生积极贡献的重要河段。

  不能遗忘的大运河苏州段主干航道:山塘河

  漫步在今天的山塘街,看着脚下的山塘河水无声无息缓缓流淌,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想得到,眼前这条不起眼的小河浜,曾经是大运河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大运河苏州段的主干航道之一。
  山塘河是大运河西北方向进入苏州古城的主干河道,北起白洋湾,南至阊门,长6200多米。山塘河与大运河连接贯通,与河伴行的山塘街则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街。山塘河/街,集居住、商贸、旅游、民俗、工艺于一身,吴文化特色浓郁,声名远播,其名其美令所有到过此地的人流连忘返,就连皇帝也不例外。———北京颐和园的苏州街就是模仿山塘街而建。
  山塘河/街不仅保持了“水城古街”、“一河一街”的传统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历史风貌,而且还留存有众多文物古迹,如会馆、寺庙、祠堂、戏楼、牌坊、园林、名人墓、古桥、宅第等等。现有国家登记保护的文物建筑2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控制保护建筑15处,另有古桥、牌坊20多处和大量传统民居。
  让我们回顾一下山塘河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来,山塘河是大运河水系的一部分。
  825年,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组织百姓凿河筑路,以利水利和交通。这条人工河即山塘河,河长约七里,故有“七里山塘到虎丘”之说。白居易还沿河筑堤为路,人称白公堤,即为现在的山塘街。
  明代《长洲县志》记载,“至唐白公居易来守是州,始凿渠以通南北而达于运河,由是南行北上无不便之,而习为通川,今之山塘是也”。这说明山塘河开通伊始就与大运河相连,并成为运河水系的一部分。清代《苏州府志》记载,枫桥运河水“北流与虎丘山塘水合,曰射渎……射渎之水横出运河为浒墅。其南为乌角溪,北为柿木泾白鹤溪,并与运河合流”。从史料可知,山塘河水与大运河水多处融汇。
  山塘河、上塘河和胥江构成了大运河水进入苏州护城河和城内水网的三大航道,在一张绘制于1876年的《江南运河图》上清晰可见。
  山塘河街开凿以后,游人和商人逐渐汇聚于此。《虎阜志》载白居易《武丘寺路》诗,“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山塘街第一次大发展是在宋代,因商业、文化日渐繁荣,10~13世纪山塘街沿线修建了许多桥梁和寺院,如渡僧桥、桐桥、西山庙、小普陀等均建于这一时期。山塘街人口日益增多,增建了许多民居、店铺,茶苑、酒肆。范成大《半塘》诗:“柳暗阊门逗晓开,半塘塘下越溪回。炊烟拥柁船船过,芳草缘堤步步来。”就描绘了当时的繁华景象。
  明万历年间,木铃衲子募化修堤,长洲县令韩原善助成其事。
  明清两代是山塘街历史上最为昌盛的时期。此时山塘街商业高度繁荣,逐渐成为苏州经济文化中心,大量店铺、会馆、庙宇聚集。现保存的玉涵堂、敕建报恩禅寺、五人墓、普济桥、通贵桥等均建于这个时期。
  清乾隆年间,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绘有一村、一镇、一城、一街,以表现苏州的繁华。这“一街”就是山塘街。
  商贾们之所以选择在山塘街经营,是因为山塘河是大运河水网的主干航道之一,商品运输便利。山塘街的许多店铺,或从各省输入商品,或把苏州商品外销各省,其贸易范围通过大运河已扩展到全国。
  太平天国时期,山塘街遭受重创,但很快有所恢复。1949年后,山塘街曾多次整修。2002年至今,政府又分期对山塘街进行全面保护、修复。如今山塘街沿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控制保护建筑15处,古桥梁14座,古驳岸2座,古牌坊8座。2010年,山塘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明清两朝江南重要的漕运仓储集散地:平江河

  漕运是历代统治者开通、维持大运河的首要目的,是大运河的基本功能。宋室南迁后,经济重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成为漕粮的重要生产地。明清时期,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苏州粮食产量减少。但历代的漕运,皆依托苏州绵密的水运网络运到苏州城内粮仓储存,而后由苏州发运北上。苏州成为国家漕粮的重要征集地和起运地。
  明代,巡抚周忱和知府况钟,为加强对漕粮的管理,把原分散在各县农村的粮仓,分别移建到苏州城内娄门和阊门一带。这些粮仓不仅靠近城门,而且粮仓前后都开有门,每个门都临水。苏州城内的河道可通漕船,这就为漕粮的收集、存储和运输提供了便利。
  自北向南街、河并行的平江河/路地区是16—18世纪江南重要的漕运仓储集散地。平江河/路位于大运河苏州古城东段的西侧,是古代粮食的仓储中心。通过横向的胡厢使巷河、大新桥巷河、大柳支巷河和中张家巷河与东侧的大运河(护城河)贯通,将江南的漕粮、丝绸和其他手工艺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京都。据记载,16世纪末湖广地区漕粮25万石,山东省37.5万石,苏州府69.7万石,约占全国总数的20%。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苏州城内有大小粮仓百余处。在现存的古代官府粮仓中,丰备义仓建筑格局保存较完整,是大运河沿线官仓的重要例证。
  丰备义仓位于平江河北端石家角,北临古城第一横河,东枕平江河,是苏州古代官府粮仓的仅存实例。17世纪~19世纪中叶,平江河两侧为古代重要的漕运仓储的集中区,丰备义仓旧为古代仓储遗址。1835年,江苏巡抚林则徐改为官府义仓,用以积谷备荒。1864年,冯桂芬、潘遵祁又增建、扩建。原有粮仓二百二十间,现存三十多间,面积1000平方米,平面呈“口”字形,四周为仓房,中间为晒场。丰备义仓现存有水上运输的河埠码头,向北经第一横河出娄门与大运河贯通,是古代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
  平江河/路较为完整展示了运河城市水道体系原貌,反映出苏州这座运河古城的历史风貌。河道与街道并行,在街道与河道相交汇的地方,通过桥梁进行立体交叉,形成了水、陆立体交通的“双棋盘”格局,是13世纪石刻城市图《平江图》原真状态的缩影。平江河水系及街巷至今完美地保存着中国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和传统建筑格局,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重要范本。
  在平江路地区古代民居中,传统建筑占该地区建筑总量的90%以上。枕河民居清新雅致,简洁朴实;深宅大院规模宏大、装修精致。这一带由此成为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历史环境、生活方式最集中,最完整,最原生态的核心区,积累了极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资源。自清初至民国,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在平江河岸及周边,至今保存着众多名人故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控制保护建筑35处。另有古桥梁10座,古井59口,古牌坊3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