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交古人之——杨度

 兰州家长 2025-05-08

杨度:“上下求索”的旷代逸才

犹记得少年时曾看很厚的那套《旷代逸才》看得如醉如痴,于是二三十年后,虽然忘记了内容细节,却深深记住了这个以“帝王之学”在世间纵横捭阖如“浪里白条”的名字——杨度。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杨度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且争议颇多的人物。翻阅他的生平,真是好一个“波澜壮阔”“劈波斩浪”了得——“杨度:从帝制祸首到中共秘密党员”、“杨度:拥有最炸裂的朋友圈!一人关系网,半部近代史!”……他一生思想多变,涉足政治、学术、文化等诸多领域,其复杂的经历和独特的见解,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存在。称他为“旷代逸才”,既是对他才华的高度赞誉,也是对他跌宕人生的一种感叹。

少年壮志,崭露头角

1875年,杨度出生于湖南湘潭。自幼,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在传统的儒家经典学习中成绩斐然。少年杨度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他心中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让年轻的杨度深感国家命运的岌岌可危,他立志要以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变革与振兴贡献力量。

1895年,杨度二十一岁时,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学生。师生关系之亲密,杨度深受王闿运喜爱,并可以随便开玩笑。王闿运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杨度在王闿运门下学了三年,他醉心于王室帝王之术,这对他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

1902年,杨度不顾老师王闿运的劝阻,毅然自费留学日本。在日本,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知识,与黄兴同学于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并和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03年,杨度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展现出了卓越的学识和才华。然而,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他受到牵连,被除名、通缉。但这些挫折并未击垮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探索救国道路的决心。

戊戌变法期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不久,他再次赴东京求学,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1906年,他创办《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如14万字巨论《金铁主义说》等文章,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在当时的思想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同年,杨度撰写《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两文,与梁启超的《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一起上奏。次年,清政府将政治考察馆改为宪政编查馆,杨度任该馆提调,参与沈家本主持的修律工作。1910年,清资政院会议期间,杨度指出中国必须在法律上消除家族的各种特权,国家和人民之间,是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对人民要有“教之之法”和“养之之法”,国家要给人民以“营业、居住、言论等等自由”,人民“对于国家担负责任”。这一名为“国家主义”实质上仍是“金铁主义”的法律理论,遭到以劳乃宣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抨击。

投身立宪,曲折前行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宣布预备立宪。杨度看到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积极投身于立宪活动之中。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列国宪政,杨度和梁启超代笔撰写考察报告,他写的《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为清廷预备立宪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907年,他创办《中国新报》,连载《金铁主义》长文,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君主立宪思想。同时,他还与方表等组织“政俗调查会”,后改名为“宪政讲习会”,并担任会长,以设立民选议院为立宪运动的中心目标,积极推动立宪运动在国内的发展。

杨度不仅在理论上为立宪摇旗呐喊,还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他回国后,与湘绅谭延闿等在长沙成立宪政讲习会湖南支部,并推动各地支部纷纷成立,使得立宪运动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声势。他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开清季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

1908年,杨度被袁世凯和张之洞联名奏保,以四品京堂候补,在宪政编查馆行走,兼任颐和园外务部公所讲习,为清朝权贵讲解宪政知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推动清政府真正实现立宪,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然而,清政府的立宪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敷衍,最终让杨度的立宪梦想破灭。但他在立宪运动中的努力和贡献,无疑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考。

思想转变,走向革命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变化,杨度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杨度在江亭三题《百字令》写道“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尤其是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杨度深刻认识到君主立宪难以救中国,开始改持革命救国论1918年9月,他通电放弃君主救国主张,跟随孙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

1922年,陈炯明发动兵变,杨度受邀作为孙中山特使,通过同门夏寿田游说直系军阀老大曹锟,制止吴佩孚支援陈炯明,帮助孙中山渡过了危机。这次经历,不仅展现了杨度在政治上的斡旋能力,也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1923年,杨度在上海加入国民党,孙中山特意电告全党,对他的加入表示欢迎和重视。此后,杨度为配合北伐战争,根据孙中山的嘱托,奔走各地,与曹锟、吴佩孚、姜登选、张宗昌和北京政府周旋,分化瓦解北洋军阀势力,为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思想转变和实际行动,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追求真理,加入中共

在探索救国真理的道路上,杨度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理念。他成为《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的读者,并结识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思想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1927年,军阀张作霖捕获李大钊等一批共产党人,杨度四处活动,设法营救,虽未能成功,但他的义举令人动容。李大钊等革命同志被杀害后,杨度悲愤交加,卖掉北京家里的值钱首饰和青岛的房产,将所得金钱全部用来救济死难者家属,展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对革命同志的深厚情谊。

1928年初,杨度迁居上海,以卖字和为人撰写碑文及墓志铭为生,同时继续从事革命事业。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起成立的“中国革命互济会”,为营救被捕革命者和救济他们的亲属捐款。杨度还利用自己与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的关系,成为其门下“清客”,借此身份掩护,周旋于前清遗老、军阀、官僚和上层反动人物中间,获取情报,为保卫上海党中央的安全、营救被捕同志、惩治叛徒作出了重要贡献。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54岁的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陈赓引见、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隐蔽战线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成为了一名特殊的共产党员。

文化贡献,著作等身

杨度不仅在政治上有着丰富的经历和重要的贡献,在文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的文学才华出众,诗词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如他的《湖南少年歌》中“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湖南人勇于担当的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中。

在学术研究方面,杨度对宪政、法律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的《金铁主义说》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和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在实践中遭遇挫折,但他的理论研究为后人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此外,根据孙中山生前的建议,杨度打算撰写《中国通史》,并做了许多准备,还写好了大纲,虽最终未能完成,但这也体现了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雄心和抱负。

历史评价,功过参半

杨度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多次发生转变,这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投机分子,在不同的政治势力和理念之间摇摆不定;但也有人看到他在每个阶段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探索,虽历经挫折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和有识之士

不可否认,杨度在君主立宪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等问题上,曾走过弯路,他的一些行为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批评。然而,他能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转变思想,投身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这种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值得肯定。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道路的一生,他的经历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挣扎与奋斗,也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和思想变迁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江亭三题,半生沉浮——从“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看杨度的心路

“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这出自杨度《江亭三题》中的词句,短短数字,却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剖析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折射出清末民初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这是杨度政治生涯的起点,也是他理想破灭的开端。此后30年,他历经世事沧桑,从主张君主立宪,为清廷出谋划策;到投身袁世凯麾下,助力复辟帝制,却遭遇惨败;再到后来思想转变,追随孙中山革命,直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系列转变,构成了他如梦似幻的三十年。

这三十年,不仅是杨度个人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当时的中国,面临列强环伺、国势衰微的困境,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尝试用各种方式救国图强。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实现君主立宪,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却因守旧势力的强大而失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却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开历史倒车,最终也在众叛亲离中黯然收场。这些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是杨度所说“江山人物俱老”的生动注脚。

杨度自己,亦是这“俱老”的人物之一。他早年师从王闿运,学习帝王之术,渴望辅佐明主,成就一番大业,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为清政府撰写宪政考察报告,期望通过君主立宪实现国家富强。然而,现实却一次次给他沉重打击。他支持袁世凯称帝,认为这是实现国家稳定的途径,结果却沦为“帝制祸首”,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被时代的浪潮无情吞没。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杨度陷入迷茫与痛苦之中,他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曾经的雄心壮志也化作泡影,真真是应了“卅年一梦”。

1927年,杨度与至交夏寿田同游江亭,感慨万千,写下《江亭三题》。彼时,他已从政治舞台的中心退下,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心境也变得平和而超脱。“一亭无恙,剩光宣、朝士重来醉倒。城郭人民今古变,不变西山残照”,江亭依旧,可当年的朝士们已风流云散,城市与人民历经变迁,只有西山的残阳如旧。这既是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慨,也是对自己半生经历的喟叹。在这如梦的三十年里,杨度见证了太多的兴衰荣辱,也承受了无数的误解与指责。“自古司马文章,卧龙事业,无事寻烦恼”,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认识到曾经执着追求的功名事业,不过是自寻烦恼。从“梦里江山更好”的壮志豪情,到“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的沧桑无奈,杨度完成了从热血青年到沧桑智者的转变,心境变得豁达超脱。

但杨度并未就此沉沦,他在历经磨难后,最终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交往,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29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独特的身份和影响力,为党提供情报,掩护革命活动,为中国革命事业默默奉献。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追逐个人功名的政客,而是一位为了理想和信仰奋斗的革命者。

“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是杨度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杨度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个人的命运也常常受到时代的裹挟。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些人,能坚守内心的信念,不断探索,寻找光明,而杨度,正是这样一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 。

杨度这位“旷代逸才”,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和卓越的才华,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让我们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的精神和思想,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XQY整理202505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