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泻心汤说明,百合病就是阴火证

 熙越 2025-05-08 发布于上海

我曾在某篇文章里说起,攻克李东垣是件一本万利的事儿,因为他买一送二。

一旦你能get到他,你就必然能同时get到《内经》与《伤寒》《金匮》。而且,每靠近一步前者,就必然会令你同时更靠近一步后两者。

其原因就在于,《内经》与张仲景直接“孕育”出了李东垣。

写完前两篇的文章后,我一时兴起,检索了《伤寒》《金匮》里关于甘草泻心汤的条文。

既然甘草泻心汤治疗顽固的口腔溃疡普遍而有效,那反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必然如所有东垣方的核心那样,即补中升阳泻火。

那原条文是不是这样的呢?

好奇与想要验证的心,驱使我取出了仲景书。

这一读立马让我感慨万分~

东垣的买一送二,真是从不曾食言!

以前读后人对《伤寒》《金匮》的各种解读,大多都认为两本书的相关条文,似乎没啥紧密的关联。一个是胃痞,一个是狐惑

但如果你现在再戴上东垣牌眼镜重新来看的话,便会发现两者完全一致~

在《伤寒论》里,甘草泻心汤的条文内容如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经过前几期的“两线经方解”,此证发生的原因,应该不难推论出来了吧。

伤寒中风,尚处于以卫气线为主要问题的阶段,应该治以“升浮”为主,即直接解决卫气线的用药,来解除卫气稽留。

但前医没有助力气机升浮,反而更用降沉,进一步困遏了卫气,加重了卫气稽留。

于是,卫气稽留更为严重之下,饮食水谷入于胃后,不得上升通行于阳道,而径直下溜形成下利。下利,即是卫气稽留的一个典型病理产物。

随着下利不止,更伤元气,而更困遏卫气,更加重卫气稽留,从而下利更难自止

进入了这么一个恶性循环中。

元气大伤,卫气稽留,阳道不行,水谷不化。

无论是引起腹中雷鸣、心下痞满的有形之水湿,还是形成干呕、心烦的无形之气逆,皆是卫气稽留的病理产物。

此时,虽然阴火线之升逆之势越来越明显甚至急暴,但要解决此证,必须大力升阳。在升阳的基础上,配合使用适当的降泻阴火的药味,以达到两线的平衡,从而顺利解除卫气稽留。

但前医哪里知道这些呢?

他只看到升逆之急暴,便以为是攻下之力未及,便重复再使用下法。

本来病人已经处于无限的恶性循环中了,再用下法更是雪上加霜,甚至很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卫气线不升→阴火线不降

痞满更甚,是必然的结果。

仲景说,如果你此时接手,面对这样情况的病人,你要明白: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意思是,胃气不足,客气上逆,才导致痞满与烦热。

胃气不足是此证之本。

用两线的语言来说就是,本证的阴火线问题是标,本证的卫气线问题是本。要解决本证的阴火线问题,必须通过解决本证的卫气线问题。

否则,你若是只看到了湿热阻气,气逆难降,而径用降沉药,试图“以降求降”,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降”,反而是更为严重的“逆”,因为这是“卫气线不升→阴火线不降”的恶性循环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甘草泻心汤,以人参干姜来升阳,直接助力卫气线;以半夏黄芩黄连来降泻有形无形之阴火,其中半夏亦同时兼有升阳作用;炙甘草与大枣,甘温补中以升脾胃之阳,又甘味泻心泻阴火,斡旋于中。

该外达的外达,该降行的降行。

两线兼顾,以解除卫气稽留。

卫气线得升→阴火线得降,升逆之势自然得以平息。

此方以东垣方的眼光来看,就是个极为典型的补中升阳泻火方。

至于《金匮》里的百合病,实际上就是个典型的“阴火证”!

或因外感迁延、或因久病、或因情志等等,导致病人元气大伤,虽已没有明显而严重的疾病表现,但气机还没有能够顺利彻底地得以外达。

也就是说,仍然处于某种程度的卫气羁留,且同时,元气已大伤。

正因为元气大伤,因而必然伴随卫气羁留同时存在的阴火,并不能得以外显出来。

比如无法出现,诸如蒸蒸发热、汗出、呕吐、下利、阳明腑实等,比较明显或外露的卫气稽留之下的阴火症状。

但不明显不外露,不等于不存在。

有时突然有食欲想吃东西,可是当食物到了面前,却又吃不下;

有时觉得胃口还不错,有时却排斥闻到食物的味道;

不欲多言,但有时却又神神叨叨的,像是有神灵干扰;

困倦欲睡,躺下却睡不着;

想走走路,却走不动,或走不久,很快乏力不支;

似乎会有寒热感,却又不似外感那般明显恶寒,亦没有到达外感的发热程度;

但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又都说明确实有郁热在里;

可如果你就当成外感来治,适用治伤寒的典型方剂,又极有可能重伤到胃气元气,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剧烈的呕吐或下利等情况。

以上这些症状,都是元气大伤、阴火内生的表现。自《内经》以来的古人,包括李东垣在内,都将其统称为“解㑊”。

接下来仲景表示,此证若是小便时头痛,那痊愈所需的时间会最长;若是小便时虽没有头痛,但尿出不畅,有点滴淋漓不尽感,则痊愈所需的时间会比前者短一些;若是小便畅快,且头不痛,仅有头晕的感觉,那痊愈所需的时间要比前两者都更短。

古人这里其实就是在以小便的体感与头痛感,来衡量“卫气羁留”的程度。

在之前的“两线经方解”里有分析过,《利小便,不在温,而在解除卫气羁留》。小便不利,是卫气羁留的典型病理产物。

这三条应该是逐层递减,因此尽管古人没有明言,但第一条里的头痛必然伴随小便不利。

头痛也是卫气羁留的病理产物,清气不升以致奇邪占据经络,属于经络层面的阴火症状。

综上小便愈不利头痛愈厉害,则说明卫气稽留愈严重。卫气稽留愈严重,则转愈所需时间愈长,反之则愈短。

要解除卫气稽留,必然要从解决卫气线与阴火线的问题入手。

根据具体卫气稽留的主要矛盾,或以卫气线用药为主,或以阴火线用药为主,或两者的侧重基本持平。

于是,就有了《金匮》里“百合”篇的诸多方剂。

或侧重于泻无形之阴火,或侧重于泻三焦层面有形之湿热(以微利为度),或侧重于泻经络层面有形之瘀血(以下黑便为度),或侧重于升发卫气线(以取汗出为度)

若应以阴火线用药为主的情况,却主用了卫气线用药,则为误治;

同样的,若应以卫气线用药为主的情况,却主用了阴火线用药,亦为误治。

这就是仲景所说的:“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另外还有两线用药基本持平的,即卫气线用药的比重基本等同于阴火线用药的比重,如本篇的甘草泻心汤。

在《金匮》里,甘草泻心汤的条文内容为: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其中,“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上文已交代过,是作为阴火证的百合病所共有的典型症状。百合病的总病机为:元气不足,阴火内生。

那么,其面目为什么会出现“乍赤、乍黑、乍白”呢?

赤为热,黑为痹,白为寒。

用两线语言转译下,赤色即阴火充盛于面部之络脉且卫气尚有力与之相争;黑色即阴火充盛于面部之络脉但卫气已无力与之相争;白色侧重于卫气不行于面部之络脉。

无论出现上述哪个颜色,都在卫气稽留的范畴里。

有时阴火占上风,有时卫气占上风,有时两者相持。

所以,无论是《内经》还是李东垣笔下,同样的病证里,黑白等色会交替出现。比如东垣的神圣复气汤证里就有个“或腹皮白、或腹黑色”的症状;在《内经》专题解之《尺脉对应络脉》篇里,则是络中奇病的恶行发展,“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古人在这里交代了面部络脉出现的三色交替,既是为了表明此证属卫气稽留,亦是在说明两线一直在争,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观察疾病的进退之势。

再继续看后面的文字,“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我们知道,火性炎上、湿性趋下。因此,偏于无形之阴火一般会向上攻于喉部,偏于有形之阴火一般会向下滞留于下部或阴部。

古人接着说,若是蚀于上部则用甘草泻心汤。

那意思是不是说,若症状不是蚀于喉或蚀于上部,就不能用甘草泻心汤了呢?

不是。

因为甘草泻心汤解决的是整个机体的气机异常,即此证背后的那个卫气稽留问题,而并不是解决“蚀于喉”本身。

这是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中医的地方。

中医手段并不是作用于症状本身,而是作用于导致出现症状的人体运作机制的异常。

所以,甘草泻心汤也就不可能局限于现代的口腔溃疡,凡是属于四型阴火的,只要其卫气稽留的两线侧重,能对应于甘草泻心汤药味组成的两线侧重,就可以拿来使用。

反之,并不是所有的蚀于喉或口腔溃疡,都适用甘草泻心汤。因为同样的症状,其背后具体的两线问题未必都相同。

除了口腔溃疡,我还读到过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等。

其实当你真正抵达到此方发挥作用的机制后,就完全不必再去强记这些验案了,因为它们终归不离于:

无形之阴火或气逆(比如所谓的“上火”);②经络层面之阴火(比如疮疹等);③三焦层面之阴火(比如湿热阻滞);④气液的过度疏泄(比如前后二阴的精带血尿粪等的异常或过度疏泄)。

至于甘草泻心汤究竟适用于具体什么阴火,取决于其两线用药与具体两线问题的对应。

而且,通过以东垣眼镜来看甘草泻心汤,我们还知道了,百合病,其实就是阴火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