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积极自我 本讲主要从内摄调节最相关的自尊,推而广之到自我。 1.什么是自尊?当基本心理需求涉及的自主、胜任和关系都被满足后,就有了自尊。 评判自尊的标准有三个维度,自我观、自爱和自信。倾向于自爱、自信,觉得自己有价值的人,就是高自尊。 高自尊的人更倾向于行动,更少担心选择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少在意别人的想法,在选择时不愿意屈从外界的压力,在行动上能够取得更多的成功,也更加乐观,容易形成性格上的正循环。 自尊只是其他基本心理需求的副产品,我们要根本不需要追求它。相反,我们需要追求的是自主、胜任和关系。(P223)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有一个衡量自尊的公式,即“自尊=成功÷自我要求。 如果把自尊建立在像分数、外貌、金钱、赞美等他尊上,恰恰说明你的自尊很脆弱。如果把自尊建立在个人品质这样的内部因素上,你所经历的压力就会变小,更少愤怒。 “目标内容理论”:人们追求各种目标,并非都是积极的。只有真正促进个人成长和蓬勃人生的目标,才是积极的。财富、名声、形象等外在目标,是控制性的,并没有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尊是你对于自我的衡量,即“我是不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在行事,是不是在追求我的激情”。当你选择可以控制的事情,如努力、品格、对别人的友善之心、运动习惯、情绪和怎认知风格,并作为你最重要的事情时,你很可能得到一个稳定的高自尊。 2.自我效能。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即常说的自信心。 提高自尊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的来源:成功经历、替代经验、言语肯定和情绪、身体的唤醒。(人们在判断自身能力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会依赖身体和情绪状态所传达的信息。) 提高自我效能途径:积累成功经验、取得替代经验(找榜样),争取别人肯定,积极锻炼身体。 3.自我实现。马期洛的需求层次中的最高层。 自我实现的特征:悦纳自己、别人和周围的世界;真诚、坦率地与交流;乐意投入到一些伟大、崇高的事情中去;能够享受独处的时间;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找到乐趣;有一种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道德观;不会轻易从众,认为正确的事,虽千万人而吾往矣;会跟别人形成广泛而又深层的爱;不持非黑即白的观点等。 自我实现更多的强调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坚定地去做,这才是真正地实现了自我。 4.价值观。高自尊的人会在自己认为重要的领域里努力,从而在这些领域表现得越来越好,那些他认为不重要的领域就干脆放弃。 价值观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每天在做事的过程中,你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就决定了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5.关于自我建构。我们常提出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把“自我”搞得太玄。“自我”的建立是一个真诚、自发、开放的整合过程,而不是一样东西。由此出发,我们就不用再纠结采取什么价值观,而是关注我要做什么,在不断叩问和尝试中,寻找,打破,创新,在自我决定理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联系中,建构自我。 P224“孔子是一个典型稳定高自尊的人,他倡导尽人事,知天命。外在的东西是天命,做事情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及一些偶然因素,如果把这些东西作为价值的一个判断标准,那你是很难得到一个高自尊的。” 第十三讲坚毅与自律 研究“坚毅”的专家李惠安提出了一个公式:成就=技能×努力。技成=天赋×努力。两个公式代换结果,成就等于一个人的天赋与努力的平方。 天赋已定,后天的努力会成全你的梦想。我让我想起了道盛和夫的“六项精进”,第一项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书中提到了“一万小时定律”,同时,也强调了刻意练习要注意的事项:一是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作为努力方向;二是全神贯注地去努力;三是有策略地不断改善。 对于自律。书中强调,贵在练习,经常约束自己,自律能力就强。自律与葡萄糖水平有关,葡萄糖高者,自律能力强。另外,还与睡眠、锻炼、压力、冥想和饮食相关。 如何培养坚持,作者提出了五种策略:一是制度一个正确的目标;二是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如自律打卡群;三是预设不同的情景;四是习惯;五是不纠结于小事。 避免过度追求完美主义者,要做最优主义者。追求螺旋式上升;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接受和拥抱失败,从失败中找到教训,提高自己对于世界的觉察力;接受批评;欣赏别人;宽容。另外,在重要事情上把投入更多精力,努力做到99%;大部分事情投入20%精力,做到80%就可以了。这一点很重要,对于时间的选择会决定人生的走向。 要学会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别人,要有一种成长型思维。 第十四讲 创造力与美 不要神话“创造力”,创造力就是“做出新颖而且有用的东西的能力”。一般人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行动研究上,有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改进和提升,就是创新。 创新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自发性思维”,一是“推敲性思维”。我认为两者是相互交替使用的。运用推敲性思维,可以经常对概念、过程、细节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索,在实践中予以创新。自发性思维,常常受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启发的引导,而对原有认知进行新的思考。 由“创新”,我想到了在一次培训中,吉林教育学院的王姣姣教授讲了一个概念,什么是“原创力”?她说,在两个不同的学科交界地区,两个不同方法的交界地区,找到新的角度。所以,学科交叉,综合实践,最容易产生创新力。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些提升创造力的方法:诸如经常在大自然里漫步,锻炼,沐浴,小酌,调整自己的心态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对于美,作者讲了两种:一是外形之美,二是内心之美。 外形的美,主要表现在健康、生殖能力,有生存优势。例如,五官对称、皮肤光洁说明状况良好、营养充足、精神正常。在自然场景中,人们往往喜欢视野空旷、开阔的场景,这里更有安全感。艺术之美,给人表现为有资源、有能力。 内心之美,和道道一样,应该具有情感成分。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这里的“道德”是指一种先天的、不依赖经验的意识,有点像中国人说的“天理”。康德说,美的东西为什么美,主要是能够反映世界本质。(P272) 为什么有些人懂得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呢?作者认为,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出自己的选择。关键在付诸行动,“知而不行,是为不知”,美好人生可能很贵,因为艺术是贵的,所以成本很高。 “美”的人生成是“难”的人生,追求更大的福流,必须经历更高级的挑战。 第十五讲 积极身心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积极心理学的三个工具:运动、冥想和专念。 运动有很多好处,例如:运动可以提升认知能和自控力,可以减少焦虑,可以减少抑郁,能够保护大脑的认知功能,能使人保持积极情绪。运动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就会上瘾,就会爱上。运动也是需要一生培养,一生坚持的习惯。运动是人的本能,是人的需要。 冥想能够改变大脑的状态。提升情绪的调整能力、监察能力,并提高注意力。 如何获得更强的专念?作者提出,关键是封闭自己的头脑,对于外界的刺激和信息始终保持警醒的状态,总是知道有怎样的信息在进来,并且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 第十六讲 积极心理学应用 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是应用。应用才是积极心理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个体,主要是积极心理教练和治疗。积极心理教练的第一步,就是正面诊断,即优势诊断,从能力、幸福、希望、情境、使命等方面找到自己的优势。积极心理冶疗主要有14个疗程:从积极心理资源——找出品格优势——发挥品格优势——习得性乐观——正面遗产等等 对于家庭,主要讲优势教养。先找到孩子的优势,培养他的优势。对于培养优势,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成长性思维、身教大于言教、提供脚手架、刻意练习等。这一点对于每个人都适用,如何把自己的爱好变为特长,变为优势,就需要关注长远、刻意练习、分解难度、记录成长这几个环节。 对于积极教育如何推动教育的转型和变革,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现在的教育制度主要源于工业时代,需要掌握熟练的技能,遵守纪律,但忽视了人的内心发展,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心理疾病。作者提出了“6+2积极教育大框架”,“6”,即六大框架: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投入、积极成绩,这六个方面也是由近到远、由内到外的。“2”即积极品质和心理健康,放松、愉悦的和谐状态。 在组织方面,主要讲了两个典型例子。一是欣赏式探询,二是工作重塑。欣赏式探询,按照库珀莱德提出的“4D”模型,第一步是发现,“是什么带来了生命和活力”。第二步是梦想,“我们到底要什么”。第三步是设计,找到达成梦想的路径。第四步是使命,形成持续发展的文化。工作重塑,即找到工作的意义,它有三个要点,即改变任务,发挥优势;改变关系,形成良性互动;改变你对工作的看法,迎接更高层次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