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国风·豳风 —— 七月(三)

 昵称503199 2025-05-08

— 七月 —

(三)

第五章: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图片

“斯螽”,也写作“螽斯”,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昆虫的统称。直翅目的昆虫有蝗(包括蜢与蚱)、螽斯、蟋蟀等80多个不同的科,3500个不同的属。“螽斯”科在我国又分为11个亚科,149个属,677个不同的种。但商周时期的人们都将其统称为“螽斯”。

“螽斯”因繁殖能力极强,所以在大禹时代就开始被崇拜,《玉篇·虫部》就将螽斯称为“禹虫”。“螽斯”的体态矫健、优美,自宋代以来就是绘画的重要题材。其鸣叫的声调或高或低、或清或哑,悦耳动听,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螽斯”的体色有草绿色、灰色、黄褐色等多种保护色。雄性“螽斯”的鸣叫声,是通过左右两前翅的摩擦所发出的声音。

“蝈蝈”,是螽斯科鸣螽属下的一种。在我国常见的有翠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黑铁蝈蝈、红褐蝈蝈、金黄蝈蝈、蓝绿蝈蝈等多种。

“动股”,是指用两腿相摩擦发出的声响。

图片

“莎鸡”,俗称纺织娘,为螽斯科纺织娘属的昆虫,宋代人不分纺织娘与蝈蝈,直到明代才将两者区分开。纺织娘的鸣叫声也是以大腿摩擦翅膀,发出像织布机那样的“嘎吱、嘎吱”声,不如蝈蝈的声音动听。

“振羽”,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

图片

“蟋蟀”,为直翅目蟋蟀科的昆虫,在我国有13属、37种。雄虫的前翅上有发声器,通过左右前翅的刮擦发出声音。鸣叫的频率与环境的温度有关。有些种类的蟋蟀大颚发达,擅长咬斗。所以自唐代以来,斗蟋蟀就一直成为一项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

“宇”,是指屋檐。《吕氏春秋·六月纪》:季夏六月···凉风始至,蟋蟀居宇。

“戶”,是指房门。

“穹”,本义是指天空,诗中是空隙的意思。

“窒”,是阻塞。

“穹窒”,即完全堵塞,不留一点空隙。

“向”,即“牖[yǒu]”,本义是指朝北开的窗户。

“墐[jìn]”,是用泥涂塞。

“嗟”,是感叹词,也有招呼的意思。

“妇子”,即妻子儿女。

“改岁”,即过去的一年就要结束了,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诗的第五章是说:

仲夏五月,蝈蝈开始鸣叫了。

盛夏六月,纺织娘也开始鸣叫了。

初秋的七月,蟋蟀还在野外鸣叫,可是八月就会来到屋檐下,九月就会藏到屋里面,十月会钻到床底下。

这时要屋里点火,把老鼠熏出去。然后要塞住北窗,用泥塗抹柴门,以抵挡寒风。

我把妻子儿女都叫过来,跟他们说这就快要过年了,我们都住在这间屋里。

第六章: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枣。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图片

“郁”,不是郁李,因豳地并没有郁李。吴厚炎的《诗经草木汇考》根据《毛传》说是“棣属”而推论说:既然唐棣是蔷薇科,那么“郁”可能是蔷薇科李属的毛柱麦李,但最有可能是毛柱欧李。这是一种落叶灌木,高0.3~1米,嫩枝密披短柔毛。叶片倒卵状椭圆形,叶缘有锯齿,正面深绿色,披短柔毛,有皱纹,网状脉明显突出;背面淡绿色,密披硬毛。花粉红色或白色。果期农历六月,果为球形,红色,直径约1~1.5厘米。

图片

“薁[yù]”,是葡萄科葡萄属的“蘡薁[yīng yù]”,一种野葡萄。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棱纹。叶宽卵形,三深裂。圆锥花序。6~10月结果,球形浆果,紫黑色,直径约1厘米。

“亨”,是“烹”的通假字,即煮。

“葵”,根据八月可煮食的“葵”来推测,应该是指秋葵。古时候多用秋葵腌制成咸菜,称葵菹[zū]。但不知道在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那时候有没有秋葵?

“菽”,是假借指大豆(详见《字说文明·尗》,点击转跳)。

图片

“枣”,是鼠李科枣属的落叶小乔木,但高也可达10米。叶纸质,卵形。小花黄绿色。果期8~9月,核果矩圆形或长卵圆形,成熟后由红色变红紫色,中果皮肉质、厚、味甜。

《夏小正》说:八月···剥枣。

“剥”,是取的意思。枣子的果皮发红了就要收。通常是通过击打树枝,使枣子脱落。

“稻”,是禾本科稻属植物。在我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有一万年的种植历史。水稻的品种大致可分三种,最有黏性的是糯米,其次是较软性的粳米,不黏的是籼米。但古时候通常是指硬性、不黏、长粒的籼稻。

《礼记·月令》说:季秋九月···尝稻。《豳风·七月》说“十月获稻”。应该是因为豳地的纬度高,要晚一个月。

“春酒”,是指冬酿而春天始成的米酒。

“介”,是动词有助于的意思。

“眉寿”,即长寿。古时候的长寿老人通常会有白色的长眉。

图片

“瓜”,《夏小正》说:八月···剝瓜。《豳风·七月》说“七月食瓜”,应该是气候和品种的不同,很有可能是指葫芦科黄瓜属的香瓜或甜瓜。

“壶”,是“瓠”的通假字,即葫芦(葫芦科葫芦属)。攀援草本,茎有软粘毛,卷须分两叉,叶片心状卵形,叶缘有小齿。花白色。果实上下大、中间细,熟后木质化,可作容器。籽白色。

“断壶”,即摘下葫芦。

“叔”字的本义是拾取、采摘。

“苴[[jū]]”,是雌性大麻所结的籽,留作种子用的。(详见《陈风·东门之池》,点击转跳

《豳风·七月》说“九月叔苴”。《淮南子·时则训》说:秋季的三个月,都可以食麻。

“荼”,是菊科苦苣菜属的苦菜,野生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叶细狭,味苦但可食。有春生与秋生两种。秋生的苦菜,八、九月份生,经冬不死。

“樗”,是苦木科的臭椿。落叶乔木,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揉之有恶臭。主要是作薪柴用树。

诗的第六章是说:

盛夏六月,可以采摘欧李和野葡萄吃了。

初秋七月,可以煮食秋葵和大豆吃了。

仲秋八月,可以打枣了。

初冬十月,稻子都已经收获,借以酿成春酒,以助长寿。

初秋七月,可以有香瓜吃了。

仲秋八月,可以把葫芦采下来了。

深秋的九月,可以采摘大麻的种子了,还要多采一些苦菜和砍一些薪柴。

农夫就是靠吃这些过日子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