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阳旧影 | 消失的堂子街:堂子庙巷建筑群2015年拆迁前实拍

 走路once 2025-05-08

1927年奉天省城市街全图·堂子庙胡同

堂子街。堂子街北接大东路,南至小河沿路,这条长约600米,宽约8米的小街在沈阳历史上曾大名鼎鼎。

清时,堂子街的南部原名为黄土坑胡同,北部原为堂子庙胡同。堂子庙胡同因此处有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时敕建的专祀天神和祖先的堂子庙而得名。因为堂子庙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在清入关定都北京前,它所在的区域始终都是神圣而神秘的。

盛京作为陪都后,堂子庙逐渐被弃而不用,堂子庙周边的建筑和民居也逐渐增多起来。康熙年间,堂子庙附近的佐领官厅开设了奉天府右翼官学(沈阳市盛京小学的前身),是沈阳历史最悠久的学校。

到清末,在盛京经商的江浙两省商人为方便同乡商人在沈经商和办理有关议事、联谊、祭祀等事宜,共同出资在这里筹建了江浙会馆。

解放后,在街路名称整顿中,堂子庙胡同与黄土坑胡同合并,取最初的堂子庙命名为堂子街至今。不同于其他发生着巨大变化的区域,这里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原有风貌,成为沈阳市仅存的满族民居聚集地。街内许多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建筑风格独特,为研究清代民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周边的繁华闹市相比,这条小街已经显得破旧和寂寥。许多老民居也因年久失修陆续被拆除。2015年,堂子街北口的部分民宅被拆除,原址上修建了绿地和小型足球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

江浙会馆。沈阳清代商业的“活化石”。

位于大东区堂子街10-2号。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门房、正房、东西厢房及东西耳房组成,门房五间,砖木结构,中间一间为门洞,两侧为门房;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二间,皆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六座建筑组成一座完整的四合院。

江浙会馆旧址现为大东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地。江浙会馆建于清末,是当时在盛京经商的江浙两省商人为方便处理同乡商人在沈经商和办理有关议事、联谊、祭祀,共同出资筹建的。

会馆青砖黑瓦,朱漆红门,古朴清幽。正房中间为中堂(亦称祖堂),四面设六抹头隔扇门,过道门上方的走马板中央悬挂着一米见方的佛龛,内供天后娘娘,这种祭祀方式和设置在东北地区是极为罕见的,体现了江浙商人的精明儒雅、不事张扬的个性。

江浙会馆是沈阳市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建于清末的会馆,对研究清代沈阳的商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大东区培育巷3号建筑。位于大东区大东路培育巷3号。该建筑坐北朝南,原为四合院建筑,现仅存门房、正房各一座,门房三间,中间一间开门洞,水泥罩面,局部装饰保留近代建筑风格,门两侧有多个立柱。正房五间,青砖灰瓦,屋顶为四面坡,中间开门有门罩,建筑南立面为水泥罩面,西侧山墙有红砖砌成的承重柱,建筑西北角原有炮楼与正房相连,现保留部分建筑遗迹。为三普新发现。2015年列为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

培育巷,原名培育里。1957年街道门牌整顿时,由原缪宅胡同一部和南小什字街5、7、9、11号组成培育里。因附近有小学(大东区大东路第二小学,后改名为盛京小学)一处,以学校培育人才之意而得名。

大东区堂子庙巷10号建筑。位于大东区堂子街堂子庙巷10号。该建筑坐北朝南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青砖灰瓦,正房一座,三间,建筑面积60平方米。为三普新发现。

大东区堂子庙巷12号建筑。位于大东区堂子街堂子庙巷12号。现存正房、东厢房各一座,正房坐北朝南三间,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东厢房三间,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为三普新发现。

大东区堂子庙巷14号建筑。位于大东区堂子街堂子庙巷14号。该建筑坐北朝南,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建筑面积170平方米,正房三间,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东西厢房各三间,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为三普新发现。

大东区堂子庙巷16号建筑。位于大东区堂子街堂子庙巷16号。该建筑坐北朝南,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正房四间,南北朝向,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青砖灰瓦,椽头有凤凰等雕饰。东西厢房各三间,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大门已损毁,仅剩门枕石一对。为三普新发现。

大东区堂子庙巷20号建筑。位于大东区堂子庙巷20号。该建筑坐北朝南,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正房三间,青砖灰瓦,砖木结构,屋顶为四面坡,南北朝向。东西厢房各三间,硬山式建筑,马头墙,砖木结构。据介绍该建筑解放前为医院,现为居民住宅。为三普新发现。

作为沈阳市历史风貌街区之一的堂子庙巷,恢复其风貌殊为不易。堂子街区域位于大东区大东路以南,包括了培育巷等几条胡同。在这片区域里,集中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以及八旗子弟学堂、江浙会馆旧址等历史建筑。

上世纪80年代初奉天府右翼官学旧址

“堂子”在满语中是神庙的意思,皇太极称帝后明确规定:“凡官员庶民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禁止。”也就是说,堂子庙是皇族才能拥有的举行国祭的地方。

最初努尔哈赤在这里修建了堂子庙,每逢出征等重大军事行动,都要拜堂子,以求上天保佑。此后,巷子被命名为堂子街,形成了一片满族人聚居地。

图文 | 陈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