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观念变革:构建新格局,转变课程观

 贺兰山在线 2025-05-08

初始化工作室 2024年04月11日 23:59 湖南


教育观念变革:践行新理念,转变教师观

◆教育观念变革:适应新时代,转变学生观

◆教育观念变革:勾勒新路径,转变教学观

今日之世界,多元且复杂,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国与国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课程。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经过多次迭代,中国已经走向了一个去中心化、分布式、网络化、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数字交往时代”。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发生巨大改变之后,人的思维方式也将随之改变。

对于时代而言,最先改变的是学生。教师应该尊重这个时代学生的特征,更新课程观,探索新的符合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以此来优化学生的素养结构,改变未来世界的发展格局。

面向学生未来发展

21世纪所面临的教育背景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所面临的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常规的认知技能(最容易教授和测试的技能)很容易变成数字化、自动化和外包的技能,且记忆型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帮助逐渐变小,极大可能是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社交和情感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起来。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展现了其前瞻性战略思想,告诉我们教育要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挑战,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和结构。顾明远先生也提出未来教育并不是指若干年之后的教育,而是当下正在进行着的,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挑战诸多的不可能,新的课程观越来越:

  • 注重人性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的适宜性,最终实现以素养为导向的育人方式;

  • 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不断将课程关联生活,拓宽国际视野,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让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加强跨学科学习实践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指出:教育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相互交织、相互补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新时代的今天是人与人高度合作的时期,学会团队协作交往成为人最基本的素养需求。

2022年版的新课程方案也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可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理智的、积极的动态机制,让学生既具备学科课程的系统知识,又能拥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机会,并让学生养成直面挑战的勇气与品格。

有一所学校围绕“如何把黑板擦干净”这一真实问题,设计了一次跨科学习实践活动,将劳动与数学计算、语言学习、品质培养、体育与音乐(韵律学习)等进行内容重构,在激发学生劳动参与兴趣与班级值日责任感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项目探究:

如根据自己身高和力量共同商定擦黑板需要选择的工具:黑板刷、湿度适中的抹布、可调节长短的小拖把等;为了确保能够把黑板擦干净,还需要测算擦拭黑板的次数、擦拭时间长短等不断优化过程,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文字描述或者现场演示,形成最终的成果或者结论。教师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擦黑板”韵律歌,使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跨科学习要求教师能站在整体育人的角度来思考本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学方式,并立足学科进行主动跨界,致力于破除分科课程给学生带来的视界窄化、思维僵化,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视角、思想和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探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而又稳妥的课程策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注重学生创新发展

创新素养是21世纪国际核心素养、未来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科技创新更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创新素养是以学科知识和观念为基础的高阶能力,其实质内涵是变换认识角度和发现远联系的创新认识方式。

创新素养要以认知态度和社会责任为学生学习驱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造创新,在探究本源性问题和解决真实问题的学科能力活动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断展现创新的认识方式,进行创新表现。

学习童话《蜘蛛开店》后,鼓励学生根据图示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后,教师可以继续设问:“你们认为蜘蛛还需要开店吗?如果继续开店,怎样才能成功?请你续编一个童话故事。”

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答案多种多样:
  • 很多学生可能会选择让蜘蛛继续开店,并创意地从增加品种,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价格合理,按大小、品种定价;招聘蜘蛛员工、计件发放工资等多个角度尝试“成功开店”。
  • 当然,也有学生认为“人”要做自己擅长的事,因此蜘蛛还是在“织网”上下功夫,可以创意编织篮球网、渔网、网兜、跳跳床等;还有的学生认为蜘蛛可以将“网”变得更加舒适,让更多小昆虫“上网”来聊天,打发其无聊的生活……创意层出不穷,学生续编的童话故事也就新鲜出炉了。

这样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摆脱应试教育下的标准答案,让学生把自由创造变成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

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可以说是我国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党的教育方针将直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实践要从学科意识、学科领地的局限上升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新高地,让课程呈现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状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如图1-5所示。

图片

在英语教学“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中,某中学英语老师围绕“Telling a story”(讲述故事)的活动主题,以“愚公移山”这个中国故事为开端,扩展到中国“孙悟空”的故事和外国的《皇帝的新装》:
  • 培养学生体会中外故事、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文化价值和提升作品赏析能力,理解与感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差异和多样;
  •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获得文化的自信与包容,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意识,最终落实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如表1-2所示。


以素养为导向的学科学习,是学科本质的高度概括、学科内容的整合重组、教与学方式变革等方面的全新突破,真正实现了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让教育能真正赋能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基。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着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从理念到实践,从“课改”到“改课”,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新课堂应是何种模样?教师的变革该如何找准方向,将静止的书面知识不断活化、打开、丰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素养,使学生感受并体验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精华,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继承人类已有的历史文化成果,成为无数教师在课改路上矢志不渝的研究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