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糕又称千层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肇庆西江水上人家传统的节庆食品,也是疍民互相馈赠的常用礼品。他们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时,都会制作千层糕祭祀神明、祖先。 01 疍民的由来 疍家,称艇户,又称水上居民,是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因生活在水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广东新语》中称疍族为“真粤人”。疍古作“蜑”,关于其渊源来历,有一说是被秦军驱逐到海上的百越族人,清《粤中见闻录》记载:“屠睢将五军临粤,肆行残暴,粤人不服。多逃入丛薄中,与鱼鳖同处”。唐代时就有关于“蜑人”的记载,到了宋代记述逐渐增多,北宋时期,《太平寰宇记》记载:“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岭外代答》描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 ![]() 据《高要县志》载,疍民“终身不获安居之乐。”直到清朝时期,清雍正七年(1729)颁布《恩恤广东疍户》令,准予“疍民”上岸定居耕种。到了新中国时期,当地为疍民提供住所和学校,帮助疍民更近一步融入陆居生活,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生活模式。但是他们的文化、话语、食物却没有消失,而是影响着现在的人们,比如艇仔粥、疍家糕等。 ![]() 02 疍家糕起源 关于疍家糕的起源,有一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的功绩。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明代末年,一位疍家女因一次偶然做出。当时她正在用米浆做甜糕,因为突然有事就离开了一会儿,回来后再加了一次米浆,如此循环了几次,发现糕点变成一层层的。后来南明初年,朱由榔在肇庆登基称永历帝,当地疍民送上自制的九层甜糕,寓意步步高升,后来被人们称为“疍家糕”。 ![]() 03 制作工艺 疍家糕分为甜糕和咸糕两种,甜糕主要以粘米、黄糖或白砂糖为材料;咸糕则是以粘米、芝麻、花生、虾仁、猪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蒜、葱、薄荷、紫苏、腊味、番薯、芋头等从前疍家人能在艇上种的植物以及耐储存的食物。疍家糕是逐层蒸制的,又被叫做“九层糕”。九层其实是虚数,一般一盘疍家糕至少有二十多层。 ![]() 疍家糕的制作很传统也很讲究,先要将米浸泡五小时以上,待泡软了再放入石磨上,碾成粉水。将粉水过筛后,再加入或甜或咸的原料。将煮好的糖浆和鸡蛋、牛奶混合后,倒入粉水中,做甜糕的粉水就完成了。咸糕的配料比较丰富,制作方法因所加的原料不同也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而言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调整。待粉水调味完成,就可以开始一层一层蒸制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