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科普:叙事疗法

 天道酬勤之人 2025-05-08 发布于江苏

1. 引言:那些“本该如此”的故事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敏感的人就是矫情。”
“30岁不结婚,人生就完了。”

这些话你是否熟悉?它们像无形的剧本,早早写好了我们该怎么活。更可怕的是,我们不仅相信了这些故事,甚至开始用它们来审判自己

  • 明明委屈,却告诉自己“要感恩”;

  • 明明受伤,却怀疑“是不是我太脆弱”;

  • 明明有梦想,却不敢想,因为“我不配”。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心理学中的【叙事疗法】——它不教你“积极思考”,而是帮你发现:那些让你痛苦的“真理”,可能只是别人写在你生命里的“台词”


2. 什么是叙事疗法?

① 你不是“有问题的人”,你只是活在“有问题的故事”里

叙事疗法的创始人麦克·怀特曾说:“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 传统心理学问:“你为什么抑郁?”

  • 叙事疗法问:“抑郁是如何影响你的?它让你失去了什么?”

关键区别:把“抑郁的我”变成“被抑郁困扰的我”——问题被外化了,你不再是“病人”,而是“对抗问题的战士”。

② 你的身份,是一场“社会编剧大会”的产物

从小到大,家庭、学校、社会不断给我们“发剧本”:

  • 集体叙事:“男孩不许哭”“好女人要牺牲”…

  • 家庭叙事:“咱们家祖辈都是老实人,别妄想发财”…

这些故事本无恶意,但当它们覆盖你的真实感受时,你会陷入一种“失语”状态——
“我很难过,但别人都说我该知足,所以一定是我的问题。”


图片

3. 叙事疗法如何“改写人生剧本”?

STEP 1:揪出“幕后编剧”

咨询师会帮你识别那些偷偷指挥你的“潜台词”,比如:

  • “我必须成功,否则毫无价值”(来自“优胜劣汰”的社会叙事)

  • “我的需求不重要”(来自童年“懂事教育”)

心理学实验佐证
研究发现,当人们把焦虑命名为“那个总吓唬我的家伙”(外化语言),焦虑水平会显著下降(参考:White & Epston, 1990)。

STEP 2:寻找“被剪掉的镜头”

在你的人生电影里,总有几帧画面不符合“主流剧本”

  • 被说“懦弱”的你,曾默默保护过流浪猫;

  • 被骂“自私”的你,那次偷偷让出了机会…

叙事疗法称这些为“独特结果”——它们证明:你远比那个“标签化的你”更复杂

STEP 3:重写“高光时刻”

一位来访者曾抱怨:“我总在关系里受伤,可能注定不被爱。”
咨询师问:“有没有一次,你差点相信了这句话,但最终没有?”
她突然想起:那次分手后,她独自去了西藏,在雪山脚下哭完,拍了一张大笑的照片

——这就是新故事的开始:从“不被爱的人”变成“一次次重新爱上生活的人”


图片

4. 警惕!叙事疗法的三个误区

① 不是否定所有集体叙事:比如“孝顺”本身无错,但要分清“真孝顺”和“被绑架的顺从”。
② 不是逃避现实:承认“社会歧视存在”,但拒绝让它定义你。
③ 不是一次治愈:改写故事是长期过程,像学一门新语言。


5. 你可以立刻尝试的小练习

【“故事解构”日记】

  1. 记录一件让你痛苦的事;

  2. 问自己:

    • 这个故事里,谁的声音最大?(父母?社会?前任?)

    •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最好的朋友身上,你会怎么描述它?

(你会发现:你对朋友往往比对自己宽容得多。)


图片

结尾:你的故事,值得被听见

一位曾受家暴的来访者在治疗结束时说:
“从前我觉得自己是'破碎的瓷器’,现在我知道——我是烈火里没被熔化的那粒沙。”

我们的人生,本就不该活成别人的“续集”。

互动区:
👉 你的人生曾被哪些“剧本”绑架?
👉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突然想撕掉标签?
欢迎在评论区讲述你的“独特结果”——
这里没有评判,只有一群等待倾听的“故事重构者”。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