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云:“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非者,吾贼也。” 人作为社会性生物,其在社会中的立足高度,往往取决于为人处世的成熟度。真正成熟者,如良玉藏锋,既有洞察世事的锋芒,又具圆融通达的智慧。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够不够成熟呢?按下面三条标准去测试,简单且有效! ![]() 1. 受人之辱,不动声色 别人为什么会羞辱你?从谋略家的视角来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火力侦察”,即通过放肆的言语和行为来试探你的底细,包括性格、实力、气度和智慧等。那么高明的谋略家面对别人的羞辱会如何应对呢? 他们首先会“不动声色”。这样应对有哪些好处呢?(1)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保密,粉碎对方试探自己底细的战略意图;(2)控制情绪,从长计议。只有在不动怒,不上头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才是理智而有力的措施。(3)麻痹对手。没有第一时间受到报复,对助长对方的气焰,也会让对手做出错误的判断。 ![]() 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韩信受到“胯下之辱”的故事,如果他当时与屠夫火并,那么他就会像杨志一样丧失自由和前途。他选择隐忍,实则是将自身的志向与能力深藏不露,让挑衅者无从判断虚实,为日后拜将封侯保留机会。 2. 察人之过,不扬于人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察觉别人的过错,并非难事。高明的谋略家“察人之过”后,会选择“不扬于人”的处事策略。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1)如果对方是竞争对手,那么保留着这些未公布的“过错”,可以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2)如果对方是下属,可以作为笼络人心的“工具”;(3)如果对方是领导,那么这样做可以避免惹祸上身;(4)如果对方是平级同事,可以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 3. 觉人之诈,不愤于人 除了前面两条,真正的谋略高手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觉人之诈,不愤于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真正的老江湖都是“见怪不怪”了。《孙子兵法》讲:“兵不厌诈”,并强调“兵以诈立”。职场如战场,大家都会围绕这利益和目标采用各种策略和手段,这本来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 (2)发觉对手的“阴谋”,相当于破获大案,可以将计就计,应该高兴才对。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周瑜对“蒋干盗书”的利用。在赤壁之战前夕的谋略博弈中,周瑜巧妙运用反间之计,精心布局蒋干盗书一事。他蓄意使蒋干获取伪造的蔡瑁、张允通敌密信,成功误导曹操。曹操未察真伪,贸然下令斩杀蔡、张二将,致使水军指挥体系遭受重创,为赤壁之战的溃败预先埋下隐患。周瑜凭借此役,展现出卓越的应变能力与战略智慧,精准把握并逆转局势,将敌方行动转化为己方破敌的关键契机。 (3)能察觉对手的套路,说明对手不过如此,有战胜对手的把握。 总而言之,为人处世的成熟,绝非圆滑世故,而是 “外圆内方” 的智慧:受辱时如深海藏锋,藏而不露;察过时如庖丁解牛,张弛有度;遇诈时如孔明抚琴,从容破局。正如《道德经》所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的处世高手,总能在不动声色间掌控局势,于细微处见真章。以此三条标准观人,人性善恶、智谋深浅,自当一目了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