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髓钉手术的陷阱与对策 | 文献观点

 martinbigbird 2025-05-08
原文题目:近端股骨髓内钉(PFN)治疗粗隆间骨折的陷阱与规避策略

翻译 | 马党(骨科学博士研究生)

 校审 | 樊健,张世民
 单位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印度骨科学会前主委Shivashankar,在印度的新杂志 Journal of Orthopaedic Complications (骨科并发症杂志),发表了对转子间骨折采用髓内钉治疗的陷阱及其对策。该作者以前曾写过头髓钉手术的10条推荐」;这篇预防并发症的手术技巧,可以看出他是极力推荐过度复位的,即至少外翻,和阳性皮质支撑;印度医生喜欢用二枚钉的PFN治疗转子间,这在我们大多数医生并不认可;虽然文稿编排有些杂乱,图片质量也不高,但文糙理不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图片
图片

髋款而行邀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的马党(骨科学博士研究生)将这篇文献简要翻译出来,并经樊健教授和张世民教授审阅润色,发布出来,以觞同道。

正文

图片以下为文献正文简要翻译:


背景与治疗趋势演变


  • 1999-2010:临床研究及Cochrane综述,推荐使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IT)骨折,而髓内(IM)植入物(如PFN)用于不稳定型骨折。

  • 近年趋势最新研究(包括Cochrane数据)支持IM植入物(如PFN)用于所有IT骨折(无论稳定与否)。尽管作者开发了微创锁孔DHS技术(切口仅2cm),但仍优先选择PFN

  • 美国研究显示:DHSPFN成本相近,但外科医生已普遍转向PFN


PFN成功固定的关键因素


  • 骨折复位

—— 复位的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效果,需在术中实现解剖复位。
—— 作者倾向使用双螺钉系统(如PFN或转子固定钉TFN),但部分医生偏好单螺钉系统(如PFN A2),因其操作更简便。

  • 进钉点选择

—— 进钉点需与髓腔轴线对齐。亚洲患者的大转子尖端更偏外侧,需选择更内侧的进钉点(如梨状窝区域),避免因外侧骨质薄弱导致进钉点外移,引发内翻畸形。
—— 建议使用锐性工具(如尖锥或奶酪切割器)扩大进钉点,防止外侧骨质过度去除。



常见陷阱及规避方法


  • 内翻复位(Varus Reduction

—— 原因进钉点外移或患者体位不当导致股骨头颈内翻。

—— 规避措施
— 体位调整(1)使用牵引床,偏心放置会阴柱于对侧(见下图上)便于术中内收患肢以暴露内侧进钉点。(2)术台向健侧倾斜15-20°(见下图下)避免患者滑向术侧,同时改善侧位透视视野。
— 进钉点修正选择大转子基底部内侧或股骨颈中心(非传统梨状窝),确保与髓腔对齐。

图片

图片

  • 复位不良

—— 问题近端骨折块(如股骨颈喙部)卡入髓腔,误判为稳定复位(类似Dimon Hughston复位)。

—— 规避措施
— 通过摇杆技术或克氏针临时固定调整近端骨块位置。
— 侧位透视确认复位,避免骨折端分离或旋转。

  • 髓内钉穿过骨折线

—— 风险插入髓内钉时导致骨折块移位。
—— 规避措施先复位骨折,再置入导针;若骨折不稳定,使用阻挡钉或克氏针临时固定。

  • 加压不足

—— 后果骨折端微动影响愈合。
—— 规避措施使用动力化螺钉或术中手动加压,透视确认加压效果。

  • 螺钉过长或外侧皮质移位

—— 风险螺钉穿出股骨头或外侧皮质支撑丧失。

—— 规避措施
— 精确测量螺钉长度,术中加压缩短骨折间隙。
— 确保髓内钉居中,必要时使用环扎钢丝固定外侧皮质。

  • 其他注意事项

—— 患者因素老年患者常伴骨质疏松,需确保螺钉在股骨头内的中心位置(Tip-Apex Distance <25mm)。
——全球负担髋部骨折每年超250万例,预计50年内增至三倍,优化手术技术对降低死亡率及经济负担至关重要。

总结(一)

PFN已成为IT骨折的主流术式,但成功依赖于精确复位、正确进钉点及避免常见技术失误。作者强调通过体位调整、锐性开髓及术中透视优化手术效果,并建议从简单骨折开始积累经验,逐步处理复杂病例。



核心观点


Shivashankar B强调,髓内钉(IM)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成功关键在于解剖复位(尤其是内侧与前侧皮质对位)及维持外翻(valgus)或正性皮质支撑positive cortical support,避免骨折近端(如股骨颈尖齿)陷入髓腔导致内翻(varus)而失败。
  • 关键步骤与技术要点


—— 复位目标
— 外翻复位:相比健侧,患侧需额外增加5-10°外翻角度,以补偿小转子撕脱造成的内侧缺损(见下图上)。
— 正性皮质支撑:确保股骨颈尖齿位于远端骨块外侧,避免其滑入髓腔(负性皮质支撑,见下图中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 复位技术
— 经皮Steinmann针辅助复位通过微创插入Steinmann针进行骨折端操纵intrafocal manipulation),将尖齿向外侧推顶(见下图上)
— 临时克氏针固定:复位后用两根2.5mm克氏针从前侧固定头颈部(见下图中)。
— 避免干扰后续置钉操作,同时允许术中内收患肢(见下图下)而不破坏复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 处理内侧骨块
— 大块小转子骨折若骨块延伸至转子下区域,优先使用环扎钢丝固定(见下图),以增强稳定性并促进愈合。
— 小骨块处理若骨折闭合治疗,微小骨块可保留;但大骨块需解剖复位固定,否则延迟愈合风险增加。

图片

—— 避免术中复位丢失
— 内收肢体前固定置入髓内钉前,需通过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防止内收患肢时复位失效。
— 减少牵引轻微降低牵引力,使近端骨块与远端皮质重叠(见下图),利用机械阻挡防止尖齿滑入髓腔。

图片

  •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内翻复位风险
— 原因股骨颈尖齿滑入髓腔(负性皮质支撑)或术中牵引过度。
— 对策通过Steinmann针外推皮质尖齿、克氏针临时固定及外翻复位予以抵消。

—— 内侧稳定性不足
— 外翻补偿即使小转子未完全复位,外翻角度可有效代偿内侧缺损(见下图上)
— 环扎钢丝对延伸至转子下的大骨块,环扎固定可恢复内侧支撑(见下图下)

图片

图片

  • 作者推荐技术


—— 骨折端内Steinmann针操纵微创调整骨块位置,避免开放手术创伤。
—— 双克氏针临时固定确保复位稳定,为后续置钉提供操作空间。
—— 优先处理内侧骨块通过环扎钢丝恢复内侧连续性,降低内翻风险。

  • 临床意义


—— 降低失败率正性皮质支撑与外翻复位可减少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 加速愈合解剖复位内侧骨块(尤其大块小转子骨折)有助于早期力学稳定,促进骨愈合。

总结(二)

Shivashankar B主张通过外翻复位、Steinmann针微创操纵及克氏针临时固定实现解剖复位,强调内侧皮质支撑对IM钉成功的关键作用。对于复杂骨折,结合环扎钢丝固定可进一步提升稳定性,避免术中复位丢失及术后内翻畸形。



核心错误与解决方案


Shivashankar B指出髓内钉(IM)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大常见技术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 髓内钉未充分准备通道即强行通过骨折端


—— 问题
— 术者因骨质疏松或骨块粉碎,未使用近端扩髓器或中心导向锥充分扩髓,直接强行置钉(见下图上)
— 导致骨折端分离、股骨干外移(lateralization)即楔形撑开畸形,需使用更长的头颈螺钉,增加钉-钉交界处应力,引发内翻塌陷或螺钉切出(见下图下)
— 远期后果包括髋关节生物力学改变(如Trendelenburg步态)。

图片

图片

—— 解决方案
— 偏心体位患者置于手术台时,会阴柱偏向健侧,避免内收患肢时以会阴柱为支点导致骨折端张开(内翻风险)。
— 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后以2枚克氏针固定骨折(见下图),防止扩髓或置钉时复位丢失。

图片
图片

  • 头颈螺钉位置不当


—— 常见错误
— 螺钉偏上或未达软骨下骨,导致与骨的锚定不足、螺钉退出或Z效应(双螺钉系统因应力不均卡死)。
— 导针误用:1.8-2mm细导针钻厚皮质时易滑动,需先用套管锥预钻孔。

—— 正确操作
— AP螺钉平行于股骨距,置于颈下1/3,尖端达头下缘(见下图上)
— 侧位螺钉居中或略偏后,以锚定最强骨质(见下图上)
— Calcar TAD(股距尖顶距)替代传统TAD(钉尖端至股骨头中心距离),以螺钉线与软骨下骨交点测量,目标值<25mm(见下图下)

图片

图片

  • 骨折端未充分加压


—— 误区
依赖内置滑动机制自动加压,可能导致过度塌陷(尤其骨质疏松患者)。

—— 作者建议
— 术中主动加压:使用PFN/TFN等允许加压的系统,置钉后释放牵引并手动加压。
— 避免依赖单螺钉系统(如PFNA2):其锁定螺钉无法维持持续加压,侧壁易微动影响愈合。

  • 临床意义


—— 减少内固定失败充分扩髓、精准螺钉定位及主动加压可降低内翻塌陷、螺钉切出等并发症。
—— 优化生物力学避免股骨干外移,恢复髋关节力线,改善术后步态。

总结(三)

Shivashankar B强调术中规范扩髓、克氏针临时固定、偏心体位及头颈螺钉精准置入,结合骨折端主动加压,是提升IM钉疗效的关键。



PFN失败及技术考虑的要点总结

Shivashankar B


  • 骨折压缩问题(失败原因)


—— 未释放牵引力
在最终拧紧头颈螺钉之前未释放牵引力,导致压缩不足。

—— 螺钉长度错误
— 短螺钉:为了达到软骨下骨而过度拧紧螺钉,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的股骨头螺纹松动。
— 螺钉:让螺钉略微突出会减少侧壁支撑,导致螺钉松动和不稳定。

—— 侧壁缺陷
缺乏侧壁支撑会使螺钉松动,危及固定效果。

—— 滑动机制
— 历史上依赖(例如DHS),但现代髓内钉(例如PFNTFN)应尽量减少不受控制的塌陷。
— 仅在骨折部位有显著吸收的情况下保留滑动机制。

  • 头颈钉系统


—— 首选系统
带螺帽的螺钉(例如PFNTFN)可以对侧壁或髓钉施加主动压缩,适用于骨质疏松或侧壁缺陷的情况。

—— 平头螺钉系统(例如PFN A2ZNNTFN A
— 风险:螺钉/刀片插入过深,可能会因滑动机制不匹配而在骨折塌陷时导致关节穿透(螺钉的cut-in)。
— 解决方案:让螺钉/刀片末端突出3-5毫米,以便在愈合过程中安全滑动。

  • 静态与动态锁定


—— 首选动态锁定
— 早期动态化:减少二次手术的需求(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患者至关重要)。
— 优势:轴向微动促进二次骨痂形成和早期愈合。
— 作者的方案:从第一天起就采用动态锁定,与Subhash Halder的方法(伽马钉的先驱)一致。

—— 静态锁定
如果骨折吸收超出预期,可能会延迟并发症。

  • 植入物选择


—— 质量至关重要
— 避免使用廉价且不知名、容易断裂的植入物(例如薄髓钉、压接/锥形不良)。
— 优先选择知名制造商生产的激光标记植入物,以便追溯。

—— 廉价植入物的设计缺陷
远端锁定孔距离尖端过近,会增加植入物周围骨折的风险。

  • 术后负重(早期活动)


—— 鼓励患者在能够耐受疼痛的情况下使用助行器负重,以加速愈合,减少固定并发症。
—— 提升患者士气,使其更愿意配合物理治疗。

  • 导致PFN失败的常见陷阱


—— 压缩不足:螺钉选择不当或牵引管理不善。
—— 无头螺钉误用:深度插入而无侧向突出。
—— 静态锁定过度使用:在高吸收病例中延迟动态化。
—— 劣质植入物:金属强度或设计不佳。
—— 延迟负重:延长恢复时间,增加并发症风险。

综上

Shivashankar B强调,精细的技术(合适的螺钉长度、动态锁定、侧壁支撑)和高质量的植入物可以防止PFN失败。早期活动和量身定制的固定策略(例如,使用带螺帽的螺钉进行压缩,使用动态锁定进行微动)可以优化结果,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或复杂骨折的情况下。图片

—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