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书信】规则教育:说一百遍不如"晒"一遍 ——第13周给老师们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入口处总有两块电子屏?一块写着“禁止携带打火机、液体超过100ml需托运”,另一块却滚动播放着“某旅客因藏匿打火机被处罚500元”的案例。 同样的,在高速公路上,“限速120”的牌子你可能视而不见,但当前方突然出现一块电子屏,写着“本月已抓拍超速车辆1562辆”,你的脚会不自觉地松开油门。 这就是“晒”出来的警示力量——规则不仅要告诉“不能做什么”,还得让你看到“违反规则的人很倒霉”。 既然大家都害怕后果,那么为什么规则说再多遍,还是有人不当回事呢?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规则太多了——“上课不说话“作业必须按时交”“考试不能偷看”……但问题是,当所有规则都只是贴在墙上的文字时,它们就变成了“狼来了”的故事。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往往是:“老师天天说作弊会处分,可我也没见谁真的被开除啊?”这种现象不仅在学校里如此,在家庭里更是如此。我们发现很多家长,话说得很响,可是总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久而久之,“狼来了”的故事就成为习惯。 人性就是如此:看不见后果的规则=不存在;没有即时反馈的约=可以钻空子。 老师们,想让规则真正有效,怎么办呢?不妨试试“公示+案例”组合拳。 一是不仅要讲规则,还要“晒”违规。 就像机场的电子屏,班级里可以设置一个“班级规则警示角”:左边贴班规,比如“早上到教室不读书讲话的同学,不得参加下午体育课活动”。右边展示真实案例如“上周张三同学因为没有遵守晨读规定,取消下午体育课活动一次”。当然,这里的“晒”违规,要注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是让违反者当一次“规则讲解员”。 网上某中学老师分享过一个妙招:如果学生上课玩手机被抓,不是简单没收,而是让他课后研究“校园手机使用管理规定”。然后,第二天由他本人向全班讲解“为什么上课不能玩手机”,并分享自己的反思体会。结果,这个班的手机违纪率直接降了70%。 三是好的规则教育,应该像“电子屏”一样实时反馈。 很多年轻老师管不好班级的原因,就在这里:他们往往是把规则说一通,就认为管理的事情做好了。比如学生值周打扫,如果只是一张表格就能搞定的事情,那就不叫教育。虽然表格上分工很清晰,但是如果只是到此为止,没有后续地及时反馈,很多孩子就会钻空子。很多时候,其实只需要一分钟的反馈,问一问值日组长今天的值日情况,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值日效率。 推荐有效的做法: 1.可视化反馈——像高速公路电子屏那样,定期公布“公布本周值日情况”并附惩罚方式。 2. 案例教学——用真实事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要按值日表去做值日呢”? 3.让规则“活”起来——与其说“谁谁又没有做好”,还不如显示“第一组同学值日表现特别好,奖励本周奶茶一杯。” 写在最后 我前面写过《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一文,只有过程持续跟进,他们才会真正把规则当回事。毕竟,人不会对看不见的东西产生敬畏,但一定会关注那些“正在发生”的教训。 所以,大家只要仔细回顾我平时的做法(晨会上的讲话),就很容易理解规则教育是怎么做到的。 祝各位工作顺利!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二五年五月八日 |
|
来自: 新用户9913Bpb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