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唯一被收录在《宋词三百首》中的帝王词作:且在多个权威版本中荣居开卷之篇!血泪凝成的千古绝唱!

 一卷诗书慰风尘 2025-05-08 发布于山东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作为历史上唯一被收录在《宋词三百首》中的帝王词作,且在多个权威版本中荣居开卷之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略似之。”,将赵佶之词与李煜相提并论,足见其词情感之真挚、意境之深沉。这首词宛如一曲泣血的悲歌,诉说着赵佶从帝王沦为阶下囚的凄惨遭遇与无尽哀愁。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宋代〕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作者简介:

从九五之尊到亡国囚徒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工书善画,知乐能词,这位在艺术领域天赋异禀的帝王,却因治国无方,将北宋王朝推向了覆灭的深渊。他自幼便对书画艺术展现出极高的热情与天赋,书法上独创“瘦金体”,笔势瘦劲挺拔,独具一格;绘画方面,工笔花鸟画技艺精湛,细腻传神,对后世艺术发展影响深远,为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才子,然而,在政治舞台上,他却昏庸无能,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致使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对外,他面对金国的崛起与威胁,毫无应对之策,最终酿成“靖康之耻”的悲剧。

靖康二年(1127 年),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与宋钦宗及众多皇室成员、大臣被掳北上,北宋王朝就此灭亡。赵佶从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沦为阶下囚,从繁华的宫廷生活跌入苦难的深渊,这种巨大的落差成为他人生与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也使他的词作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早期的宫廷享乐之词转变为饱含亡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的泣血之作。

写作背景:

国破家亡的悲歌

这首词与李煜的《虞美人》一样同属亡国之音,是徽宗皇帝被虏北行见杏花有感之作。彼时,他目睹了曾经繁华的都城沦为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自己也失去了自由与尊严,沦为金人的俘虏。在北行的漫漫征途中,他饱受折磨,身心俱疲。而此时,眼前绽放的杏花,在常人眼中或许只是春日里寻常的美景,但在赵佶眼中,却成了触发他内心伤痛与哀愁的导火索。杏花的娇艳与美好,与他此刻的凄惨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增添了他内心的痛苦与绝望。于是,他借杏花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恨、身世之悲,创作了这首如泣如诉的词作。

诗词赏析:

花影中的血泪悲歌

上阕:以花喻人,叹美好易逝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开篇几句,词人以细腻的笔触、绚丽的色彩,将杏花比作精心裁剪的冰绡,层层叠叠,淡施胭脂,宛如一位精心打扮、容颜绝美的仙子。那娇艳的姿态、馥郁的香气,仿佛连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见了都会自惭形秽。这几句通过对杏花外在美貌的极致描绘,展现了杏花的生机与活力,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喜爱。然而,这种美好在词人眼中只是短暂的幻影,紧接着笔锋一转,“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杏花虽美,却极易凋零,更何况还要遭受无情风雨的摧残。此时,词人的心境由对杏花的赞美转为深深的愁苦。那寂静凄凉的庭院,那几度春暮的时光,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时光的无情流逝,也象征着北宋王朝的繁华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

下阕:托物言志,抒身世之悲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词人看到双飞的燕子,不禁心生感慨,想要托付它们传递自己那重重叠叠的离恨,可燕子又怎会懂得人间的言语呢?这两句以燕子的不解人意,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他的离恨无人可诉,只能深埋心底。“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随着北行的深入,词人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万水千山隔绝了他与故国的联系,他甚至不知道那曾经熟悉的故宫究竟在何处。这几句通过对空间距离的描写,突出了词人远离故土的迷茫与无助,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也愈发浓烈。“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词人直言自己怎能不思念故国呢?只有在梦中,才能偶尔回到那魂牵梦绕的地方。然而,就连这短暂的梦境也难以长久维持,“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如今,连梦都不再有了,他彻底失去了与故国最后的联系,这种绝望与痛苦达到了顶点。

艺术特色:

情与景的完美交融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词人通过对杏花的描写,将自己的亡国之恨、身世之悲融入其中,以杏花的娇艳与易逝,象征北宋王朝的繁华与覆灭;以风雨对杏花的摧残,暗示自己遭受的苦难与折磨。同时,词人又借景抒情,借双燕、故宫、梦境等意象,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词情景相生,意境深远,使读者在欣赏杏花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哀愁。此外,词的语言优美典雅,用词精准生动,如“裁剪冰绡”“淡著燕脂”等,将杏花的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宋徽宗赵佶在国破家亡的绝境中,用血泪书写的一首绝唱。它不仅是一首个人身世之悲的倾诉,更是北宋王朝覆灭的历史见证。透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一个帝王从辉煌到没落的悲剧人生,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无情。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让我们在品味词作的同时,对历史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