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一、基本旨义 1、高度强调“六气病机”的重要性。原著:“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该句为“十九条”之导言部分,揭示了“六气病机”的重要意义。病机,即疾病的机转。王冰谓“病之机要”,张景岳谓:“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中医病机包括病因、病理、病位、病传及审证求因等范围。因此研究病机既要寻求疾病的发生原因,也要研究疾病发展变化的机理。根据人与自然相关学说,病机十九条首先提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的六气病因病机论。张景岳说:“病随气动”,“故藏五气六,各有所主,或实或虚,则亦无不随气之变而病有不同也。”意即在此。六气于正常时非但无害于人体而且有益于人身,故《素问 保命全形篇》说:“人以天地之气生。”然反常的六气却对人体疾病的关系甚大。故《素问 至真要大论》强调指出“审察病机,夫失气宜”,与该篇曾提及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相呼应。“无失气宜”就是说在审察病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六气病机,即六气的亢盛和不足及其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因此必须注意六气病理与脏气的关系,也即非但要考虑六气太过,不及,胜复变化,尤其应注意人体脏腑受其影响而造成的虚实病理。故张景岳说:“皆详言五运六气各有太过不及,而天时民病必因之,故有淫胜、反胜、客胜、主胜之异。盖气太过则亢极而实,气不及则被侮而虚,此阴阳盛衰自然之理也,本篇随至真要大论之末,以统言病机,故藏五气六,各有所主,或实或虚,则亦无不随气之变而病有不同也。”可见,六气病理在中医病机学中确有重要意义。 2、六气病机的具体剖析 原著:“帝曰:愿闻病机何如?歧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为十九条的主干部分,对六气病机进行了剖析。首先,体现了六气侵袭人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体脏腑的功能失调相互作用,从而对人体的病理生理发生影响。因有“风气通于肝”,“外风引动内风”之说,如病机十九条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五条,即指出了六气对五脏的影响及其相互间的病理因果关系。此外又分别提出了火、热、寒、湿等引起的六气病机,在“诸热瞀瘈(mào chì),皆属于火”,其中火、热病机占其半数,为后世研究六气病理的转化打下了基础。接着,还提出了“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与“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两条,进一步谈及疾病的定位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十九条提示了病机与病证的关系,如火为阳邪其性上炎,病证则多见高热烦渴,甚至谵语发狂。故《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为以证候测病机,树立了典范。 3、指出六气病机的辩证论治总纲。 原著:“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是十九条的总纲,提出了六气病理的辩证准则及治疗大法。 首先,在辩证方面,只有做到识病才能更好地治病。经文指出,一定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也即要严谨地察候病机,分析其属是归于病机的哪一类。是六气病机还是脏腑病理,是属风,还是属火,抑或是属湿……尤其是注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辩证过程。所谓“有”、“无”是指从病证推测有无六淫病气的影响。“盛”,“虚”是指审辨疾病的虚实属性。“责之”,则言追究虚实演变的根始,也即导致脏腑虚实病理的原由。尤其求其虚实之真假。故马莳曰:“其病之化似盛者,恐其盛之未真,故盛者亦必责之,其病之化似虚者,恐其虚之未真,故虚者亦必责之。” 其次,在治则方面,指出“必先五胜,疏其血气”。所谓“必先五胜”即言要首先掌握六气的胜、复、淫、变和脏气之间的生、克、乘、侮规律,从而纠正脏气的偏盛偏衰状态。尤其从疏达气血以治,使脏气归于平衡,达到“而致和平”的目的。故张景岳说:“又特有盛虚有无四字,贯一篇之首尾,以尽其义,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