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6(病因 病机 发病 传变 转归)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5-15 发布于甘肃

【病因】

四类病因: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根据来源、治病途径和特点分类)。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和疠气。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成因: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人体调节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致病特点:外感性(疾病初期阶段为表证)、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指致病的证候性质可转化)。


病邪特点致病种类
轻扬开泄,善动不居
外风病

寒冷、凝结、收引

外寒病

又分为伤寒(侵袭肌表,阻遏卫阳)和中寒(伤及脏腑阳气)


夏至-立秋之间

炎热、升散

暑病

包括伤暑、中暑

湿
重浊、黏滞、趋下外湿病(三焦辨证常用于辨湿病)

干涩、收敛、清肃

外燥病

又分为温燥(多见于初秋)和凉燥(深秋)

炎热、升腾
火、热、温异名同类

性质
致病特点

阳邪

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百病之长

易于侵袭属阳的部位(头面、肌表等)

发无定处,发病迅速,此起彼伏(如荨麻疹)

风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抽搐等等

为六淫之首,是外感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寒暑湿燥火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四时皆有,致病范围最广


阴邪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

易伤阳气

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剧

无汗(有汗为风,无汗为寒)

明显的季节性

阳邪,性炎热

易扰头目心神

暑多挟湿

只发生在夏至后

明显的热象

湿

阴邪

为有形之邪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

易伤阳气

易阻滞气机

症状常见困重、沉重

症状黏滞+病程长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燥性干涩

多从口鼻而入

易伤津液

易伤肺(娇脏,喜润恶燥,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和大肠

阳邪

火性炎上

伤津耗气

生风动血

扰心神

易导致疮疡

使阳气出现病理性亢盛,有明显热象

多表现于人体上部

汗多伤津,气随津泄,津亏不能化气

“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迫血妄行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疠气】

概念:一类有强烈传染性、致病性、流行性的外感邪气。

致病特点:发病较急、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一气一病)、传染性强。

影响因素:气候、环境、饮食、预防隔离、社会。

【内伤病因】

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七情内伤】

内伤七情≠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内伤七情:强烈或持久,引起疾病;七情:正常)

气血为情志的基础。

致病特点:

1. 直接伤及脏腑

不同情志选择性损伤脏腑,但首先损伤心神。

2.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恐:内在的;惊:外来的;乱:神乱;思:焦虑)

3. 影响病情变化

情志波动加重病情或使病情恶化。

【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寒热、五味(导致相应的脏腑之气偏胜,引起本脏病变和脏腑关系异常)、种类(如酒浆、肥甘等)

【劳逸失度】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形劳”)、劳神过度(“心劳”)、房劳过度(“肾劳”)。

过逸包括体力脑力两方面。“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病理产物性病因】

又称为“继发性病因”,主要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痰饮】

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黏稠为痰,清稀为饮(湿聚成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痰分为有形之痰(可见、可听、可触)和无形之痰(不见形质,只见征象,如眩晕、癫狂)。

形成: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复习五脏六腑与水液代谢部分,esp.肺脾肾肝膀胱三焦)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易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多变(“怪病多痰”)、病程长。

【瘀血】

血液停积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离经之血和运行不畅而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血液。

瘀血vs.血瘀:瘀血为病因学概念,血瘀为病机学概念。

成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出血、痰浊均可致瘀。(参考气血关系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4(精神气血津液)

致病特点: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为恶性循环)、影响血行(心脉痹阻、“恶血归肝”)、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病位固定、病证多。

症状特点:

1. 疼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

2. 肿块:皮下或体内,难以移动;

3. 出血:血色紫暗;

4. 色诊:面、口、甲青紫,舌紫黯或有瘀斑;

5. 脉象:涩、结、代。

【结石】

成因: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体质不同等。

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病程长;为有形实邪,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疼痛。

【其他病因】

包括外伤、寄生虫、毒邪、药邪、医过、胎传等。

【病机】

病机又称病理机制,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包括病位、病性、病势、病传、预后。

三层次: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症状病机。

【基本病机】

指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基本原理,是不同病证共同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调。

【邪正盛衰】

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进行斗争,邪正消长盛衰形成了病证的虚实变化。

虚证:虚所表现的证候。

虚:指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主要矛盾为正气不足。

实证:实所表现的证候。

实:指邪气盛而正气未虚,主要矛盾为邪气盛实。

虚实的病机变化:包括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由于病邪与正气相互斗争,邪盛和正衰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根据虚实的主次分为虚中加实、实中加虚。

虚实转化:即主要矛盾从邪盛转为正衰(由实转虚)或正衰转为邪盛(因虚致实)。

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症状或现象与其本质不符的病理状态。(“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

邪正盛衰与疾病发展转归:

正邪
病人状态
处理
正盛邪退
痊愈
/
邪正相持病势迁延,又称“邪留” “邪结”扶正祛邪并举
邪盛正虚
病甚或死亡
/
邪去正虚
恢复(多见于重病后)
/
正虚邪恋
症状不剧烈但持久不能痊愈
/

【阴阳失调】

包括阴阳偏盛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1(绪论&阴阳五行)

阴阳格拒:阴阳当中一方偏盛至极或极度虚弱,使其中盛的一方壅遏于内,另一方被排斥于外,使阴阳之间不能联系而出现寒热真假错杂的病理现象。多见于疾病的盛极阶段,病情常较严重。包括阴盛格阳(真寒假热)、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阴阳亡失: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是疾病的危重症候,包括亡阴、亡阳。

【气血失常】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4(精神气血津液)

1. 气:功能失调(气虚)、运动失调(气机失调:滞、陷、逆、闭、脱

气虚病机特点:①脏腑功能减退 ②血液津液不足 ③血瘀水停 ④卫外不固。

气滞病机特点:①胀痛 ②血瘀水停 ③多见于肺、肝、脾胃等脏腑。

气逆(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病机特点:①多见于肺、胃、肝 ②病变以实为主。

气陷(气升降失常)病机特点:①脏腑功能减退 ②清气不升(上气不足) ③内脏下垂。

气闭:气的出入受阻,突然闭厥,蒙蔽神明,常导致昏厥。

气脱:气突然大量丢失,常与亡阴亡阳互为因果。

2. 血:功能减退(血虚)、运行失常(血瘀、血行急迫、出血)。

血虚病机特点:①全身失养(形) ②神失所养。

血瘀:常加重气滞。

血行急迫:常由血热引起。

3. 气血关系:气血同病,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水液代谢异常】

1. 津液不足:分为伤津、脱液。

2. 输布排泄障碍:可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集、水液潴留。

【气血津液关系】

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系统病机】

包括内生五邪病机、外感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

【内生五邪】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在脏腑、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状态,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注意:此处“邪”≠邪气;暑无内生。


成因
虚实
相关脏腑

内风

肝风内动

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肝阳上亢

虚(阴虚阳亢)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血燥生风


痰瘀生风/
内寒

阳衰不能制阴

阴寒内盛

虚(虚寒)

内湿

水液代谢功能失调

脾虚湿困

肺脾肾

esp.脾

内燥

实热伤津

肺胃大肠
或阴津亏损
内火

阳气过盛化火

“气有余便是火”

病理性的火:壮火

/

邪郁化火

各种因素导致阳气郁滞

实(实热内结)

五志过极

肝郁气滞

气郁化火


阴虚火旺

【外感病机】

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导致的,常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又称外感热病。

病机分类
发病阶段
正邪
寒热虚实
六经病机
三阳病

初期

中期

正邪均盛

机体反应亢奋

热、实
三阴病后期
正衰邪存
寒、虚
三焦病机
上焦
初期
/
/
中焦
中期//
下焦
后期
/
/
卫气营血

气病
/

/

血病
/


/

【脏腑病机】

复习: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3(脏腑关系)

【经络病机】

包括气血偏盛/衰、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逆乱、气血衰竭。

【发病】

正气功能:①内外环境变化时,自我调节以维持阴阳协调平衡;②保卫机体,防止邪气入侵;③发病后祛邪,使人体自愈;④病后自我修复。

发病类型:猝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并病、复发。

复发:

类型:疾病少愈时复发、休止复发交替、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即症状的轻重交替);

诱因:重感(重新感受外邪)、食复(饮食不和)、劳复(过劳)、药复、情志致复等。

【疾病传变】

病位传变(外感:表里之间——六经/卫气营血/三焦传变;内伤:经络之间/脏腑之间/脏腑经络之间)

病性传变(寒热、虚实)

【六经传变】

三阳主表,三阴主里

一般规律: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由表入里,由阳入阴,由轻而重。

特殊情况:

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入,直接出现三阴经证候)

合病(两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之分)

并病(一经证候未完另一经又出现证候)

【卫气营血传变】

顺传:

卫→气→营→血

由表入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轻而重。

逆传:

卫→心包

二者主要区别:渐进(顺)vs.爆发(逆)

【三焦传变】

一般规律(顺传):

手太阴肺经(上焦)→脾胃(中焦)→肝肾(下焦)

(逆传)肺→心包

【经络传变】

【脏腑经络传变】

经脉←→脏腑

【脏腑之间传变】

脏脏之间:母子/乘侮传变(顺传:母病及子、相乘;逆传:子盗母气、相侮)

脏腑之间:腑→脏病情较重;脏→腑病情较轻。

腑腑之间

形脏内外传变

【病性转化】

病性:寒热虚实;

病性转化: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寒热转化:

由寒化热,阳长阴消,易治;

由热化寒,阴长阳消,难治。

【发病/传变/转化的影响因素】

体质、病邪性质、地域气候差异、生活状况、护理情况、etc.

【疾病转归】

1.痊愈

2. 死亡

3. 缠绵

久病不愈,多见于疾病后期,是病理过程转为慢性的表现。

4. 后遗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