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湖夜话]陈萍的随笔《促织之趣》

 黄石新东西 2025-05-09 发布于湖北

促织之趣 

陈萍  

久困于钢筋水泥的樊笼,我心底对“纸窗竹屋,灯火青萤”的生活充满了向往。然而,在这繁华都市中,何处寻觅这般清幽之地?即便有绿树成荫的公园、碧波潋滟的湖水,却也满是人工的痕迹与尘世的喧嚣,身临其中,亦难觅那份宁静。  

一个多月前,一只蛐蛐儿闯入了我的生活,为这平淡的日子增添了几分郊野的意趣。  

那晚,如往常一样,洗漱过后,我于八点多钻进空调房,在灯下捧书遨游。忽然,几声虫鸣断断续续地飘进书房。我以为是楼下传来的声响,便未在意。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每晚七点半过后,这虫鸣声准时响起,一下又一下,撩拨着我的好奇心。我起身循着声音探寻,发现声音源自客厅后面的阳台。可到了跟前,那声音却飘忽不定,一会儿好似从楼下传来,一会儿又仿佛来自阳台的一角。  

我侧耳细听,蹲下身子在地上仔细搜寻。终于,在我脚边,一只黑褐色的小虫子映入眼帘。它长着两根触角,还带着翅膀,正起劲地扇动着,发出“蛐蛐,蛐蛐”的声响。起初,我并不知道它就是蛐蛐儿,毕竟我从未见过蛐蛐的模样,也纳闷在这钢筋水泥的屋子里,它这些天靠什么存活。  

刹那间,童心萌动,我悄悄地蹲在一旁观察。它似乎并不怕我,依旧振翅高歌。我忍不住用手指轻触它的触角,它也不惊慌,只是换了个方向,继续唱着它的歌,仿佛不把这曲儿唱完就不肯罢休。  

我兴奋地告诉夫君:“家里来了位'客’!”夫君一时没反应过来,忙问:“在哪?”我笑着答道:“在阳台上哩。”夫君明白我指的是蛐蛐儿,赶忙叮嘱:“别扰它,让它自在地待着。”我望着它尽情歌唱的模样,又问夫君:“这么多天,它吃什么呢?”夫君猜测道:“大概吃蚊虫吧。”  

为了揭开它的身世和生存之谜,我赶忙翻出《字典》,查到“蛐”字的解释:“蛐”即“蟋蟀”,亦称“促织”“趋织”,触角比身体长,雄性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以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为食。原来,这就是蛐蛐儿啊!原来它并不吃蚊虫。既然如此,那就得给它找点吃的。  

于是,我央求夫君晨练时采些草茎回来。夫君果真每天都带回新鲜的草茎。只是,我从未在草茎上发现被啃食的痕迹。不过,每晚听到它欢快的“蛐蛐”声,我便知道它定是有所进食,不然怎会唱得如此欢畅。  

随着秋天渐深,凉意日浓,蛐蛐儿的歌唱时间也从晚上七点多推迟到了十点多。此时,我无需再待在空调房里,敞开房门,在秋夜的灯下或坐或躺,捧一本好书。耳边传来声声蛐蛐叫,夜,也多了几分静谧。恍惚间,我仿佛觉得这蛐蛐声是从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飘来的。  

只愿这可爱的蛐蛐儿,能长久地陪伴着我,莫要离去。  


陈萍,黄石人,已退休。边阅读边做梦。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