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风气,最初是源于风化作用,其运行有着明确的规律,它是本于地之气,然后在地中运行起来,之后才会有酸化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一个更具普遍性的内在逻辑,风气不仅是酸化现象产生的根源,更是主导着酸化的运行法则。然而,这种逻辑并非厥阴风气所独有。实际上,其余的五气在司天之化与在泉之化方面,同样遵循着相似的内在逻辑。例如,热化、火化先行,而后才会有苦化;湿化在前,甘化随后;燥化先现,辛化继之;寒化在前,咸化相伴。这表明了六气的不同类型各自对应着化生五味的先后次序,它们分别象征着不同的气候特质和自然景象。 具体而言:风、寒、燥、湿、热、火这六气在地中运行,它们乃是化生酸、苦、甘、辛、咸五味的本元之气。在《素问·五运行大论》里岐伯提到:“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此处的“其”指代的就是风、寒、燥、湿、热、火这六气。由此可见,不管是司天之化,还是在泉之化,皆是以六气作为根本依据的。若六气先是本于天之气,在天发挥其作用,从而产生司天之化;六气先是本于地之气,在地运行流转,进而产生在泉之化。 那么,六气、司天之化、在泉之化这三者之间,是否为一种简单的先后递进的关系呢?从表面上看,确实好像似乎存在着一种先后顺序,先有六气的存在,然后才有司天之化和在泉之化。然而,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且相互关联。在整个自然的气化体系这个大框架下,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六气作为基础要素,既是万物的源头,又贯穿于整个气化过程的始终,不断在天地上下循环往复。六气自身的性质和运行状态会对司天之化与在泉之化产生作用;司天之化与在泉之化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六气的运行和发展。它们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协同合作,维持着天地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总之,六气、司天之化及在泉之化三者相辅相成,并非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且充满生机的景象。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第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