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篇文章,说人一空闲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总盯着生活里的小不如意,空闲时总把注意力锁在别人身上,老在琢磨别人对自己怎么样,越琢磨越委屈。这个“人”,主要指中年往后的人(更偏老年一点)。 但蔡澜在《不如任性过生活》里却泼来一盆冷水。他说了:忙与苦,才是治矫情的良药。 ![]() 这位80多岁的“老顽童”,用一辈子的洒脱智慧给焦虑的人们开了一剂良方:与其在空闲里拧巴,不如像他那样,把日子忙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很多人知道蔡澜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却未必清楚他的人生有多“任性”。 他16岁留学日本学电影,30岁成为邵氏最年轻的电影监制,捧红过成龙、周润发;中年转型美食家,跑遍全球吃遍山海,成了《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晚年更是闲不住,写专栏、开直播、学书法篆刻,80岁还在香港尖沙咀的老酒店里,叼着雪茄跟年轻人聊人生。 同列“四大才子”的金庸夸他“琴棋书画、酒色财气样样精通”,倪匡说他“比魏晋名士还多三分烟火气”。 这样一个把每个年龄段都活成新起点的人,写起生活哲学来,自然带着看透世事的通透。 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这本《不如任性过生活》到底藏着什么好东西? 翻开书就会发现,蔡澜从不端着架子说教,而是像个唠嗑的老朋友,用直白到近乎泼辣的实话戳破生活的伪装。 比如很多人老了总抱怨子女冷落,他却说“能得到的亲情,当成横财就好”,主张“一代是一代,长大了各自独立”,别把亲情变成互相捆绑的枷锁。 再比如有人纠结“闲下来该怎么过”,他直接戳穿:“人不能停下来,喜欢的事加以研究,够你忙的。” 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70岁学篆刻,80岁学画画,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写作,忙得连焦虑的空当都没有,却在忙碌中找到了“把兴趣当事业”的真滋味。 再说说书中字里行间的“烟火气”。 蔡澜写美食,不说山珍海味,只讲“和谁吃、在哪吃”的温情;写旅行,不晒打卡照,却说“最好的纪念品是回忆,不是代购”;写烦恼,用一句“烦恼就像尿裤子,别人看得到,自己却觉得冷”。 他从不否认生活有苦有忙,他只是教你把“忙”和“苦”变成治愈的药方。 不是被迫加班的苦,而是主动投入热爱的忙,在研究书法、琢磨菜谱、摆弄花草中,让心有处安放,让闲愁无处生根。 ![]()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被“矫情病”困住? 大概是因为我们总把目光盯在别人身上:盯着子女是否顺从、朋友是否在乎、社会是否认可,却忘了蔡澜反复说的“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按蔡澜的活法,与其纠结“别人为什么不理我”,不如转身研究“我喜欢什么”。 喜欢泡茶就钻研茶具,喜欢写作就每天动笔,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日子自然过得扎实。 更难得的是,蔡澜对中国式亲情的解读格外清醒。 很多老人觉得“子女不来看我就是不孝”,他却坦言“亲情是礼物,不是义务”。他写自己的父母从不要求子女陪伴,一家人各自精彩却彼此尊重,这种“互相拥抱却不捆绑”的状态,恰恰解开了无数家庭的情感死结。 与我们的日常认知颇为不同的是,蔡澜说,父母学会独立,子女学会放手,亲情才能真正成为温暖的港湾,而非互相折磨的枷锁。 日子是自己的,与其闲着矫情,不如忙着任性——任性地追求喜欢的事,任性地接纳生活的不完美,任性地把每一天过成独一无二的版本。 说到这里,我想起《红楼梦》里王道士为夏金桂开的“治妒汤”:极好的秋梨一个、冰糖二钱、陈皮一钱,加水三碗煎煮至梨熟,每日清晨食用。 这当然是扯淡的,明明只是利咽润肺的食疗之法而已。但是我觉得王道士跟蔡澜想一块儿去了:都是太空闲“作”的。 可惜宝玉没把这方子带给夏金桂,终究没治了她的矫情。 蔡澜在书里写:“人生苦短,别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上。” ![]() 如果你正为琐事烦恼,为亲情焦虑,为闲愁所困,不妨翻开这本《不如任性过生活》。 你会发现,这位80岁的老顽童早已把生活看透:忙就忙吧,苦就苦吧,但那杯自己泡的茶、那壶自己酿的酒,终究是喝进自己的肚子,甜也好,涩也罢,都是属于自己的滋味。 就是说,与其等着别人来哄、盼着别人来懂,不如学蔡澜,任性地忙起来,把日子过成自己说了算的模样。#蔡澜 #读书 (网图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