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龑王牌】喝有温度的茶,做有温度的人 【龑王牌】小众名山茶文化品牌,距离百年茶企品牌还有94年 昨日品鉴了1999年的傣文青饼,余韵未尽。今日在开汤品鉴90年代老曼峨金瓜茶前,继续冲瀹了数泡隔夜茶99傣文青饼;越喝越甜,冰糖甜韵十足。(可参阅《一片难求!1999年傣文青饼,喝过才懂什么是真正的老勐海味!》一文) ![]() 接下来,今日即将开汤品鉴的这款老生茶——这是一款来自90年代的红丝带500克金瓜贡茶,据说选用了1997年老曼峨的乔木茶青压制而成。金瓜的形态圆润饱满,茶体紧实,表面乌黑油亮,金芽隐现,仓储状态极佳。最引人注目的,是压制时特意放置的那条红丝带,在普洱茶界,这抹红色曾是品质的保证,是那个特定年代的印记。 ![]() 图为90年代红丝带云南金瓜贡茶500克沱 一、茶之相:岁月雕琢的容颜 捧起这枚金瓜,首先感受到的是时间赋予的沉稳重量。撬开茶块,内外一口料的品质令人欣慰——在那个没有过度包装的年代,茶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名片。干茶散发着内敛的陈香,细闻之下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烟香,这是早期普洱茶常见的特征。 闻杯洁具后,取8.26克干茶(未经醒茶),投入160毫升紫砂壶中。随后揭盖闻香,带有烟香,陈香。初步判断,该品应有参香、药香。 ![]() 二、茶之艺:慢泡见真章 洗茶、润茶两道后,茶汤金黄透亮,油润感十足。热嗅杯香,药香显著;温嗅蜜香、甜香、糖香显著,沉稳。细嗅杯香,就能感受到其强烈的气韵。 ![]() 品茗第一泡茶汤呈现出橘红色,透亮如琥珀,油润感十足。初入口时略显寡淡,但甜润感已然显现,稍凉后能捕捉到一丝仓味——这是老茶苏醒前的朦胧状态。 从第二泡开始,这款老茶真正开始展现它的底蕴。茶汤橘红油亮,入口的甜润感更加明显,但随即而来的是老曼峨特有的苦韵。这种苦不令人抗拒,反而像一位严肃的长者,用短暂的严厉引出后续绵长的回甘。舌底与两颊很快开始生津,口中的甜味久久不散。 ![]() 三、茶之韵:时光沉淀的力量 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这款茶的个性越发鲜明。第三泡至第六泡是它的巅峰状态:茶汤橘红透亮,参香与药香逐渐占据主导,滋味厚实饱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气韵”——饮后不久,便能感受到一股暖流自胃部升起,扩散至全身,额头微微发汗,这就是老茶客常说的“茶气”。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泡和第七泡的表现。第五泡时,参香显著,苦韵与甜润达到完美平衡,饮后“上头”的感觉明显;而第七泡则展现出老茶难得的持久力,滋味依然饱满,气韵生猛,完全不像已经冲泡多次的茶汤。 四、茶之思:等待与领悟 ![]() 然而,今日的品鉴并非全然圆满。由于茶品尚未提前醒茶,加之品鉴过程中有所中断,总感觉未能完全读懂这款老茶。它的表现时而强烈,时而含蓄,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不会轻易将全部故事和盘托出。这提醒我们,对待这样的老茶需要更多耐心——给它时间苏醒,也给自己时间领悟。 ![]() 五、茶之忆:红丝带背后的故事 这款红丝带金瓜贡茶不仅是一款饮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90年代末期,普洱茶尚未经历后来的炒作狂潮,茶厂们依然保持着相对朴实的制茶理念。红丝带的运用,是那个年代对品质的一种承诺与标识。而选用老曼峨的原料,则体现了对茶叶本质的尊重——那里的茶以苦底闻名,但转化后的潜力巨大。 ![]() 六、茶之悟:平淡中的深邃 初次品鉴的“平平淡淡”之感,或许正是老茶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瞬间的惊艳,而是以绵长的余韵让人回味;它不炫耀张扬的香气,而是以沉稳的内质令人沉思。这款红丝带金瓜贡茶就像一本厚重的古籍,初次翻阅或许觉得晦涩,但当你静下心来,逐字品读,便能领略其中深意。 ![]() 壶中的茶汤渐渐淡去,但口中的回甘依然绵长,直达上颚。这让人想起普洱茶界常说的一句话:“好茶是有记忆的。”今日未尽的解读,就留给下一次的相遇吧。将茶样妥善保存,待其完全苏醒后,再续这场与时光的对话。 ![]() 结语:一壶老茶,半日清闲。在这匆忙的世界里,能静心品鉴一壶老茶,已是难得的福分。而能够喝懂一壶老茶,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阅历——不仅是对茶的了解,更是对生活的体悟。这款90年代红丝带金瓜贡茶,值得我们以同样的耐心与敬意对待,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茶味,更是一个时代的茶人匠心。 更多存世精品老茶推荐,敬请点击进入爱普茶网《艾老师选茶奢侈品存世老茶》专题。 往期精选内容 90年代9016熟沱 ‖ 9年陈班章熟砖天雨粟 ‖ 易武之巅薄荷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