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1521年4月27日)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探险家,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的发起者。 早年经历 1.出身与早期航海 1480年生于葡萄牙波尔图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0岁入王宫服役,后进入国家航海事务所学习。 1505年加入葡萄牙远征队,参与对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的殖民战争,积累航海经验。 1513年因战伤跛脚,回国后两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航海资助被拒,1517年转投西班牙效力。 ![]() 环球航行计划 2.筹备与启航 1518年说服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支持其西行至香料群岛的计划,获封海军上将。 1519年9月20日率5艘船(如“特立尼达号”“维多利亚号”)及274名船员从塞维利亚出发。 航行历程与发现 3.关键事件与发现 横渡大西洋:1520年1月抵达拉普拉塔河口,误以为找到通往太平洋的航道。 ![]() 穿越美洲:1520年10月21日发现南纬52°的海峡(麦哲伦自命为“万圣海峡”,国王为纪念麦哲伦的航海贡献,命名为麦哲伦海峡),11月28日进入太平洋。 横渡太平洋:因航线偏离,船员饱受饥饿与坏血病折磨,1521年3月抵达关岛和菲律宾群岛。 4.死亡与航程终结 1521年4月27日在菲律宾麦克坦岛与土著拉普拉普部落的冲突中战死。 剩余船员在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带领下继续航行,1522年9月6日仅“维多利亚号”载18人返回西班牙,完成首次环球航行。 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说:我们的线路像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只有球体才能让首尾相接。 历史意义 地理贡献:证实地球为球体,发现麦哲伦海峡及太平洋航线,推动全球贸易与殖民扩张。 争议:殖民行为导致与土著冲突,其死亡被视为殖民扩张的代价。 麦哲伦的航行虽以悲剧收场,但其探险精神与地理发现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 沉没与叛逃 根据历史记载,麦哲伦船队中的“圣地亚哥”号沉没和“圣安东尼奥”号叛逃是环球航行中的两大关键事件。 1.“圣地亚哥”号沉没(1520年5月) 背景:1520年3月,船队抵达南美洲圣胡利安港休整(1520年由麦哲伦命名,作为其环球航行(1519-1522年)的越冬地),麦哲伦派“圣地亚哥”号向南探索可能的航道。 ![]() 沉没原因:5月22日,该船在圣克鲁斯河口附近遭遇风暴,船体触礁损毁。 结果:船员全员获救,但船只彻底损失,导致船队仅剩4艘船继续航行。 2.“圣安东尼奥”号叛逃(1520年11月) 背景:1520年10月,船队进入麦哲伦海峡探索期间,“圣安东尼奥”号被指派探路,但其船长梅斯塔基(麦哲伦表亲)与船员因恐惧未知海域和艰苦条件,密谋叛逃。 叛逃过程: 11月1日,船员发动叛乱,囚禁了忠于麦哲伦的军官,调转船头返回西班牙。 叛逃后,该船携带大量补给物资离开,严重削弱了船队资源。 后续影响: 叛逃者回国后散布麦哲伦“专横”的言论,导致西班牙王室一度质疑航行价值。 麦哲伦船队仅剩3艘船(“特立尼达号”、“康塞普西翁号”、“维多利亚号”)继续穿越太平洋。 历史意义 这两起事件反映了大航海时代远航的极端风险:自然环境的威胁(如风暴)与人性弱点(如叛乱)共同塑造了探险的成败。最终,麦哲伦船队虽历经磨难,仍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麦哲伦之死 麦哲伦于1521年4月27日在菲律宾群岛的麦克坦岛(MactanIsland)死于与当地土著部落的冲突中。 1.冲突背景 麦哲伦船队抵达菲律宾后,试图通过军事干预帮助宿务岛的盟友酋长胡马邦(Humabon)征服敌对部落麦克坦岛,以巩固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麦克坦酋长拉普拉普(Lapu-Lapu)拒绝臣服,并组织部落战士抵抗。 2.战斗过程 麦哲伦率领约60名船员乘小船登陆麦克坦岛,但因暗礁阻碍无法靠岸,被迫涉水作战。 土著战士利用人数优势(数百人)和地形展开围攻,用竹矛、弓箭和石块攻击。麦哲伦腿部中箭,右臂被刺伤,最终因体力不支倒地,被乱矛砍死。 船员仓皇撤退,未能带回其遗体。 3.后续与争议 麦哲伦的尸体可能被土著保留(一说用于祭祀),未被归还。 拉普拉普被视为菲律宾反抗殖民的民族英雄,当地建有纪念他的雕像。 部分史料提到麦哲伦因介入部落内斗而死,殖民动机使其行为存在争议。 总结:麦哲伦因殖民扩张的野心卷入菲律宾部落冲突,在麦克坦岛的战斗中被土著战士击杀,未能完成环球航行的最后阶段。 殖民巴拿马 西班牙对巴拿马的殖民始于1501年,由西班牙探险家罗德里戈·德·巴斯蒂达斯首次发现巴拿马地峡。随后,殖民进程逐步推进: 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航行美洲时在巴拿马波托贝洛登陆,建立圣玛丽亚·德贝伦城作为殖民据点。 1509年:西班牙人在达连湾沿岸建立永久殖民据点,巴拿马正式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513年:巴尔沃亚穿越地峡到达太平洋岸,进一步巩固西班牙对巴拿马的控制。 1519年:巴拿马城建立,成为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核心。 殖民期间,巴拿马先后隶属秘鲁总督区(1542年)、危地马拉都督府(1560年)和新格拉纳达总督区(1718年),直至1821年脱离西班牙独立。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的历史始于16世纪西班牙殖民时期,当时查理五世首次提出开凿计划但未能实施。19世纪末法国接手工程(1881-1889年),却因疾病和资金问题失败,造成2.2万名劳工死亡。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运河区控制权,并于1914年建成这条82公里长的水闸式运河,期间又有5600多名劳工丧生。运河长期由美国掌控,直至1977年《托里霍斯-卡特条约》签订后,巴拿马于1999年12月31日收回全部主权。2016年扩建后,运河通行量提升至年近万艘船舶,承担全球6%贸易量,成为巴拿马经济支柱。其历史既是一部工程奇迹史,也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与霸权斗争的缩影。 查理五世生平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是欧洲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身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1556年在位)和西班牙国王(称卡洛斯一世,1516-1556年)。 显赫出身与继承帝国 生于比利时根特,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费利佩一世与西班牙疯女胡安娜之子,继承了西班牙、奥地利、勃艮第等多地领土。 1516年继承西班牙王位,统治范围包括美洲殖民地;1519年通过贿赂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建立横跨欧美的庞大帝国。 政治与军事成就 击败强敌:多次战胜法国(如帕维亚战役俘获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奥斯曼帝国,维护欧洲霸权。 殖民扩张:支持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推动西班牙成为首个“日不落帝国”,并确立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制度。 宗教政策:激烈反对宗教改革,1521年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但1555年被迫签订《奥格斯堡和约》承认新教诸侯。 晚年与退位 1556年因健康和政治挫折主动退位,将西班牙及低地国家交给儿子费利佩二世,神圣罗马帝国交给弟弟斐迪南一世。 晚年隐居西班牙尤斯特修道院,因痛风病逝于1558年。 查理五世的统治奠定了西班牙的全球霸权,其帝国被称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巅峰”,但领土过于分散最终成为后继者的负担。 坏血病与维生素C 坏血病(Scurvy)是一种因长期严重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引起的营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结缔组织受损,引发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关节肿痛、伤口愈合延迟等症状,严重时可致骨膜下出血或贫血。 历史上常见于航海者或饮食缺乏新鲜蔬果的人群,现代通过补充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可有效防治。 在航海中,坏血病的发现与治疗方法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发现过程 1.早期观察:15-16世纪,远洋船员普遍出现牙龈出血、关节疼痛甚至死亡的症状(如达伽马船队160人中100多人死亡,麦哲伦船队200余人仅35人存活),但病因不明。 2.经验性关联: 1536年法国探险家JacquesCartier的船员因饮用北美土著提供的松树叶茶(含维生素C)痊愈。 中国郑和船队因携带蔬菜水果未爆发坏血病,间接证实新鲜食物的作用。 治疗方法的确立 1.关键实验:1747年英国军医詹姆斯·林德进行史上首个对照实验,证明柑橘和柠檬可治愈坏血病,并于1753年发表《坏血病大全》。 2.实践推广: 库克船长(1768-1780年)通过强制补充酸菜、新鲜蔬果,实现船员零坏血病死亡。 1795年英国海军正式采用柠檬汁预防,根除坏血病。 科学验证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是抗坏血病的关键: 1932年圣捷尔吉分离出维生素C(抗坏血酸),1933年人工合成成功,彻底解决防治问题。 总结:从现象观察(15世纪)到实验验证(18世纪),再到成分明确(20世纪),航海时代的坏血病防治推动了现代营养学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