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领导和同事进过我的办公室都对我椅子旁边这箱花很好奇。是呀,我当初第一眼从张鸾老师那里看到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过两天我和大宝准备表演亲子故事《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是道具。”这一周,我用这一箱花上了两节课。一节是语文课,写想象作文《小花的心思》。一节是美术课,画自己看到的花,作为兼职的美术老师,当然还得让他们练练笔,左边画从自己座位看讲台上的这花的角度,右边写两段文字(这些花是什么样的?看到这些花你心里想到了什么?)。果然,学生给了我意外的惊喜。“小翔,你过来,把我办公室的那一盆花搬到讲台上。”班长小翔高高壮壮的,人也机灵,可这次却在我办公室犯了难:老师,哪盆花?是呀,他经常来我办公室,知道窗台上的花都是美女同事周老师的,我何曾摆过花盆。直到我用手指着,他才恍然大悟:“老师,这是一箱花。”无独有偶,很多学生在描写这些花的时候,也是这样表达:“箱子里的花形态各异……”“在语文老师的纸箱里有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儿……”“我的教室里有一箱花……”也对,这的确是用纸箱装饰的花,说是“一箱花”也合理。而我最开始所表达的“一盆花”只是常用“盆”这个量词来形容花而言,并没有考虑花实实在在装在什么容器里。“这节美术课,自由画画,主题就是讲台上的这盆花。有两个要求:第一,在你的座位上看到的是什么样就怎么样画。可以直接用黑笔画,不用涂颜色。第二,把本子对折,左边画花,右边写文字。分为两段,第一段写这些花是什么样的?第二段写看到这些花你心里想到了什么?”嘿,好家伙,好几个学生直接用黑笔画,而且没有涂改,也是一次画好。最想不到的是最后一幅,小琪不但画了讲台上的花,还画了讲台和黑板,而且周围飘满了各种花瓣。自己虽是兼职美术老师,美术课但也不能用来上语文课,不过跨学科融合却也是可以的。每周坚持让他们画一画,也是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图画还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这不,同样的一箱花,47个学生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不都是独一无二的吗?“小花一觉面醒来,看见前面的二年级小朋友长高了,成为三年级的少年了。它心想:要是我也能长高,有四只手和脚,该多好呀!”
中午,小花看见学生们正在吃午饭。它心想:要是我也能吃饭喝水,我是不是也有更美丽的花朵了。下午,小花又看见同学们在上课。它心想:要是我也能学好知识,那我是不是也能被大家称赞。放学,老师把小花带回家,小花看见孩子在看忠视。它心想:要是我也能玩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