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店餐饮,需要换的不是菜单,而是思路

 学习一生 2025-05-10

澎润洞见VOl.31


在当下的酒店业,餐饮的处境堪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边是不断上涨的运营成本和客人越来越挑剔的口味,另一边是管理者对餐饮投资回报的迟疑和缺乏信心。面对这种双重压力,很多酒店选择了退守策略,在预算上捂紧口袋,在管理上选择躺平。更新菜单成了唯一的“改革”动作,结果是菜品越换越花哨,效果却越来越平庸。

其实,酒店餐饮真正需要更换的,从来都不是菜单,而是整套落后的经营思路和对市场的理解方式。

我们在和餐厅经理聊到现状时,经常会听到他们这样说:餐厅装修不差,布草洁白,服务也尽心,食材用得也算扎实,但客人就是不愿意留下来吃。宁可出酒店去路边吃一碗粉,也不点一道主厨推荐。原因说来也简单——性价比不够、没有特色、缺乏一个“非吃不可”的理由。客房与餐饮的联动没有打通,OTA上的预订套餐往往只是“赠送双早”,很少有真正联动晚餐或下午茶的设计;住客通过点评平台来筛选吃饭的地方,酒店餐厅在这些平台上几乎“查无此人”,自然转化不高。

不少酒店,尤其是中高端酒店,为了“省事”,将餐饮整体外包,交给第三方。初衷可能是为了降低运营难度、降低用人成本,结果却是餐饮成为了“租赁场所”:酒店自身没有主导权,品牌影响力受限,管理脱节,客人体验割裂。

更严重的是,餐饮被外包之后,酒店就再也建立不起关于“味道”“记忆”“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断裂,将很难修复。餐饮不再是品牌内容的一部分,而是物业出租的一个模块。这种做法看似降低了管理难度,实际上是把原本可以产生利润和品牌价值的核心资产拱手让人。

很多酒店餐厅的菜单里,你能看到的不是主厨的创造力,而是在所有餐厅都能吃到的菜品:糖醋排骨、麻辣牛蛙、澳洲西冷牛排、芝士焗龙虾……这类菜虽然经典,但放在哪家餐厅都一样,顾客没有理由专门为了你而来。

环境上看,大堂吧“千厅一面”、全日制餐厅风格老旧,中餐厅走的还往往是“新中式+灯笼”的模式。服务上,服务员熟练却机械,主厨见客人只为拍照,缺少真正情感联结。顾客吃完后,脑中除了“吃过”,很难留下任何记忆点。

餐饮团队的考核体系常年固守着“成本控制+销售额增长”两大指标,导致厨房只敢做稳妥菜,餐饮服务员只愿做标准服务。没有创新预算、没有试错空间,更没有跨部门联动机制。

行政总厨通常既是后厨管理者,又被要求成为创意源头和产品研发主力,甚至还要负责供应链控制、食安把关和媒体接待。在资源不匹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兼顾多个角色,更别谈做出真正突破性的产品和市场动作。而年轻的餐饮人才,进入酒店系统后常常会失去热情:流程复杂、晋升慢、收入封顶快,远不如连锁餐饮或独立餐厅来得灵活和有前景。

如今的消费环境早已发生巨变:一杯奶茶、一道小吃,只要搭上短视频或社交平台的顺风车,就能迅速引爆全网关注。但酒店餐饮在这些流量场几乎“隐身”:没有新媒体运营人员、不会内容创作、无法应对网红打法,结果就是再好的菜,也只是在酒店内部被悄悄“消化”,无法传播。不仅如此,酒店餐饮明明拥有天然的场景优势——高天花板的设计、精致的器皿、专业的灯光、沉浸式服务,这些本来是短视频时代最容易“出圈”的要素,却因为缺乏主动设计而被白白浪费。

如果说酒店餐饮的过去是“做饭给住客吃”,那么未来则必须转向“做内容给市场看”。这一转变,需要从根本上换一套思维方式,不能只靠厨师,也不能只靠更新菜单,而是要从组织结构、产品策略、市场推广到人员激励,全面革新。

不要幻想餐厅能“一网打尽”所有人群。明确目标客户画像,然后聚焦在一个最具爆发力的品类上做到极致。你可以打造一家主打某地菜系,也可以聚焦某一单品,也可以做自助中餐、自助下午茶等细分业态。关键在于选准方向,持续深耕。

不是每家餐厅都需要有几十道好菜,但一定要有一两道能让顾客记住的“标签菜”或“打卡点”。打造特色不一定意味着高成本,更重要的是创意与执行力。你可以用本地常见食材,挖掘在地文化符号,做出一道让人眼前一亮的招牌菜;也可以通过改良传统菜式、复刻老味道,用现代技法呈现出熟悉又新鲜的口感体验。此外,还可以从服务入手,比如桌边现制、定制菜单、互动摆盘、节气主题,甚至在出品包装上融入文化巧思,让顾客愿意拍照、乐于分享、主动推荐。这种“愿意晒”的体验,才是餐饮最真实的口碑传播。

餐饮不是酒店的附属功能,而是品牌形象的前端载体。要让餐饮成为酒店故事的一部分,比如通过“主厨IP化”“菜品文化化”“餐厅社交化”等方式,让它有脸、有故事、有标签。可以是与节气结合的快闪菜单、可以是与本地设计师联名的下午茶、可以是与书店、画廊等跨界合作的文化沙龙——餐饮做得好,就是内容工厂。

要真正激活餐饮团队的创造力,必须跳出“成本控制优先”的旧框架,建立一套覆盖菜品开发、顾客互动、内容传播等全链条的激励体系。主厨不只是出菜的人,更可以成为品牌内容的创造者,服务员也有机会成为与顾客共鸣的KOC。这些创造性价值,都应纳入绩效考核中。你可以设立内部创新基金,鼓励员工共创菜单,推动团队参与短视频拍摄与传播,把“完成任务”变成“参与品牌共建”。一旦员工成为品牌的一部分,餐饮就不仅是成本中心,更是传播窗口和流量入口。

餐饮部门可以打造一支懂内容、会讲故事、能制造话题的推广团队,哪怕是兼职编导+摄影+新媒体运营三人小组,也能撑起餐饮的社交媒体存在感。拍出会动的菜、讲出让人想吃的故事、策划节气话题与联名产品,打造酒店自己的“餐饮号”,不依赖OTA和传统媒体,也能进入用户视野。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家餐厅倒闭,也有无数新品牌崛起。但反观酒店业,对待餐饮的方式大多还停留在“传统服务设施”的思维里。

餐饮早已不是简单的“吃”,而是文化表达、生活方式、社交身份的综合体。只换菜单,不换思路,只会越走越窄;敢于破局、系统革新,才有可能让餐饮重新成为酒店的口碑与利润的来源。

酒店餐饮,不怕难做,怕的是思维陈旧。与其为菜单绞尽脑汁,不如先问一句:我们到底想给谁吃、用什么方式、讲什么故事?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