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之气立变化对人体神机的影响及治病时机的把握 六气之气立,会影响人体之神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它们不仅是自然界中气候变化的六种基本形式,更是影响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的关键因素。这些气候变化所形成的“气立”,对人体的神机——生命活动的内在整体机能和规律——产生直接影响。当六气处于和谐状态时,人体的神机得以顺畅运行,生命活动保持平衡。然而,一旦六气失衡,人体的神机就可能受到干扰,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医者来说,审慎观察并把握六气的适宜情况,是准确判断治病时机、避免错过治疗窗口的关键所在。这一道理,正如《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医者应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刚刚萌芽时,就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岐伯在《至真要大论》的结语中,引用了了一本上古医术《大要》,其中提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这段话告诫我们,在诊治疾病时,必须谨慎把握病机,根据疾病的属性进行分类。无论是症状明显还是不明显的情况,都应深入探究其根源,治疗之际,务必从五脏入手,疏通血气,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这正是“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的深刻含义。 那么,“病机”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病机”是在六气分治下,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它是疾病产生和变化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临床施治的主要依据。《六元正纪大论》里提到的六气正纪十二变中的后四变,详细描述了六气所致疾病的常见情况,这对中医专业人士理解“病机”这个术语,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病的常见状况,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病机,从而在治疗时更加精准地找到切入点,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至真要大论》将“气宜”作为病机的客观基础。这里的“气宜”指的是“天地合气”之“气宜”,即当时、当下五运六气规律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现实的寒热温凉、风火湿燥,都是“天地合气”的结果,是五运六气动态变化的必然产物。《黄帝内经》还将现实状况细分为至而未至、至而太过、至而适至三种情况,以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病机。所谓“无失”病机,即强调不能忽视病机,因为病机之本是谨候气宜的核心意义。有了对“天地合气”的深刻认识,并结合当下的气候特点与人体疾病相联系,我们就能准确判断现实中的病机,从而在治疗时不会错失良机。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第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