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7、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目录 7—1、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7—3、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白话译文: 黄帝在听完岐伯的解释后,心中有些困惑,不禁问道:“我已经知道,当厥阴处于在泉的位置时,其气化首先体现为酸化。然而,司天和在泉都是遵循同一个自然法则,那么六气分治之中,厥阴在泉和司天风化之行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联呢?” 岐伯应答道:“风之气运行于司天之时,便会产生风化现象;而风之气运行于在泉之时,才会有酸化现象产生;可以说,风之气就是酸化的根源所在。其余的五气在司天之化与在泉之化方面,也同样遵循着相似的内在逻辑。六气在司天之位次,被称之为天之气;六气在在泉之位次,则被称之为地之气;天三气和地三气共同构成了一个年份的六节,影响着万物的生长、化育、成熟、收藏,继而促使万物化生为五味、五色等种种情状。因此,中医着重将当下六气的六时、气候、物候的变化状况与人体生机病机的常态变化加以综合考量,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精确地判断现实中的病机,从而在治疗时更为精准地找到着手点,提升治疗的效果。这便是依据六气分治以及疾病的发病机制来调整治疗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道理所在。”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第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