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人志 | 第十一期 张文友

 三苗网 2025-05-10 发布于上海

张文友(1929-1974),水城南开区海发村人,苗族民间芦笙表演艺人、舞蹈家,擅长黔西北风格芦笙舞蹈,以“矮桩功”著称,被誉为“芦笙王”。

1936年,七岁的张文友拜阿卜鲁规为师学习跳芦笙。在阿卜鲁规近十年的严格教导下,张文友功底扎实、舞姿独特,尤其擅长“矮桩功”。

其擅长的“矮桩功”舞蹈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脚下的“轻、快、准”三绝上。轻,舞蹈中如脚踏弹簧起跳,离地近两尺高,落地听不到半点声响。快,360旋转一闪而就,下蹲旋转时长长的花背心下摆随风飘动、不沾地面。准,腾挪闪跳间,说跳到哪里就跳到哪里,一招一式,从不拖泥带水、毫无半点差错。

在跳芦笙的同时,张文友积极参加地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1943年到1944年,参加抗暴组织“齐心会”,为联络员;1950年后,任海发大队队长、合作社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贵州省首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1957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参加表演《花场一角》,7月入选中国文艺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被外国友人称为“民间天才的舞蹈大师”;1958年9月至1959年3月,任中共青林乡支部委员会书记,5月正式调入贵州省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兼芦笙舞蹈教练。

进入专业表演团体后,张文友把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在传统芦笙舞旋转和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西伯利亚民间舞蹈激烈鲜明特色,再把黔东南型苗族芦笙舞蹈的“高桩功”中大幅度的蹬跳动作与自己特有的“矮桩功”结合起来,并吸收京剧武打中的“扫堂腿”“劈叉”等特技,充分发挥自己耐力好、动作准、自控能力强的优点,形成了自己轻巧灵活、快速多变的艺术特色。舞蹈中常常出现腾挪蹬跳、飞旋突转等许多即兴的奇妙动作。

1959年的国庆10周年首都迎宾晚会上,张文友参加表演的《欢乐的苗家》,受到毛主席、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国贵宾的高度赞扬,并被拍入大型舞台纪录片《百凤朝阳》和贵州第一部歌舞神话故事电影《蔓萝花》。中央民族歌舞团金欧同志称他为“独一无二的芦笙舞艺术大师”“苗家最杰出的艺术人才”。

1960年5月1日,周恩来总理和夫人到贵阳,张文友在八角岩宾馆为其表演芦笙独舞,得到总理高度赞许和亲切握手问候。同年8月,时逢全国粮食难关,张文友因放不下家庭,回到故乡海发。

1961年,张文友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五好演员”称号。

1974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初七),张文友因肝癌病逝于海发老家,终年45岁,留有《夜乐舞曲》《箫筒调》等芦笙曲传世。

“记录榜样,传承精神”——苗族历史名人征文活动进行中,期待您的来稿!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文章来源:赞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