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急症】急性牙痛针灸8种治疗方法及名家验案

 刘开曙图书馆 2025-05-11
- 急性牙痛 -

【概述】

牙痛是由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及冠周炎等引起一个共同症状。当急性发作时,疼痛十分剧烈。其中,急性牙髓炎表现为间歇性的阵痛,夜间加重,病人不能明确指出患牙;急性根尖周围炎则为持续性疼痛,患牙的位置病人不能正确指出;急性冠周炎有明显的牙龈红肿。
针灸治疗牙痛,现代有大量报道,是针灸主要适应症之一。早在1937年就有针灸治疗本病症的资料。多种剌灸之法都有应用,诸如:体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激光穴位照射,乃至指针、全息针等。对不论何种原因所致的牙痛均有止痛效果。但是究竟以哪一种最为显著,曾有人作过观察分析,发现针后止痛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急性根尖周围炎,急性冠周炎次之,急性牙髓炎较差。在取穴上,除了对传统效穴发掘外,还发现了一些奇穴止牙痛效果明显。针刺止痛效果还与得气效应有关,有人观察到,针刺四肢穴如能刺发激发针感上达头面者疗效较佳,不敏感者止痛效果较差,因此认为如在针刺过程中控制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强化循经感传的程度将有助于提高镇痛作用。当然 ,以上种种 ,都有有待更多更深入的工作来进一步肯定。
针灸治疗牙痛,主要目的在于镇痛,故一旦疼痛缓解,即应积极治疗病因。
图片

【治疗】

(一) 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冲阳、颊车;(2)合谷、下关。
配穴:太阳、昆仑、内庭、太冲。

2.治法
主穴为主,上牙痛针第一组,下牙痛针第二组,止痛不理想时加配配穴1~2穴。颊车、下关直刺深刺,使针感向齿根传导,太阳以45度角向齿根缓慢捻转进针,深至1.5寸~1.8寸;合谷、冲阳、内庭、针尖向上,以“气至病所”手法,促使针感往病所方向传导;昆仑穴,针尖斜向外踝前缘刺入,深3分~5分;太冲捻转进针,深约0.8~1寸。上述穴位得气或感传后,均采取捻转结合提插法运针2分钟~3分钟。捻转频率100次/分钟~140次/分钟,角度150°~180°左右,提插幅度0.5cm,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然后留针20分钟~40分钟,每5分钟~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2次。

3.疗效
共治疗975例,其中“气至病所”者效果显著优于气不至病所者。

(二) 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手陷谷、液门、女膝。
手陷谷位置:在手背第二、三指掌关节后的掌骨间,二、三掌骨小头后方陷中,即握拳第2、3指间缝纹端,压痛最明显处取穴。
女膝穴位置:足后跟部,跟骨中央。

2.治法
每次仅一穴。手陷谷取痛牙对侧,患者端坐,对侧手臂放在治疗床上,屈肘握拳,医者先用押手按压第2、3掌指关节间,找出最敏感的一点,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28~32号,1寸毫针,快速进针,针尖向腕斜刺入穴位,进针3分~5分,针刺手法用重提轻插,行捻转强刺激泻法,配合吸气时针,呼气时提针的泻的手法,,使针感传至病痛之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视疼痛程度,每日可针刺1~2次。液门穴 一般仅取患侧,效不显时加取对侧。令患者正坐,自然握拳放于治疗桌上,在手背四、五指缝尖上方约0.5cm处,避开可见静脉,取28号1.5寸针,顺掌骨间隙刺入0.5寸~1寸左右,捻转提插以得气为度:局部酸、胀及有触电感向臂肘放射。女膝穴,直剌入3cm~6cm ,施平补平泻手法,剌后可以艾条温和灸5分钟~10分钟。上述穴位,均可先刺患侧穴,留针15分钟,如疼痛仍未显减时,加刺对侧,留针20分钟~60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出针后稍压针孔片刻。每日1次。

(三) 耳针

    1.取穴

    主穴:屏尖、面颊(或牙痛点)、三焦。

    配穴:神门、口。

    2.治法

    一般仅取1~2个主穴,效不明显时酌加余穴。找准压痛敏感点后,刺入反复捻转,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刺激2次~3次。

(四)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垂前、面颊、神门、屏尖。

    配穴:颌、皮质下。胃火牙痛加胃、大肠;风火牙痛加内耳、枕。

    2.治法

    主穴取2~4穴,如效不显可酌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或绿豆贴压于痛侧耳穴,立即加以按压,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如痛不减,可加贴或改贴其他耳穴。尔后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数次。隔日换贴1次,两侧耳穴交替使用,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五) 指针

    1.取穴

    主穴:肩井。

    2.治法

    患者用对侧手按在肩部,食指贴颈,中指按压凹陷处是穴。取患侧,用右拇指按压,逐渐加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30秒钟后放松压力,再压再放松直至牙痛缓解或消失。

    (六) 刺血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2.治法

    先找阿是穴,系痛点。可于背部第7颈椎下,第5胸椎以上,背中线旁开1寸~2寸处,找出有色泽粉红的点,直径约0.3cm。每次找2个~4个,在其中心点刺放血,每点刺1针,直刺0.3寸~0.5寸深,点刺后拔罐5分钟~10分钟。每日1次,2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共治30例,均在1次~2次内止痛。

    (七) 全息针

    1.取穴

    主穴:头穴、胃穴。

    头穴位置:第二掌骨远心端桡侧。

    胃穴位置:第二掌骨两端连线中点桡侧。

    2.治法

    先以指压法在第二掌骨桡侧找准穴位,以30号1寸毫针自桡侧边缘向手心剌入8分左右,反复探寻至有强烈的针感。留针45分钟,每隔10分钟~1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2次。

    3.疗效

    共治急性牙痛50例,均在3次内获愈。

图片

    (八)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下关。

    2.治法

    一侧牙痛取本侧穴,双侧牙痛取双侧穴,常规皮肤消毒,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 1ml,地塞米松注射液 1ml(5 mg),此为一个穴位药量,垂直刺入患侧下关穴,感觉麻、憋、胀后,抽无回血时,缓慢注入药液,针尖偏向前上(颧髎方向),每日注射1次。

   (九) 其他措施

    1.如针灸后疼痛已止,须针对病因治疗,包括抗菌消炎,进行牙髓或根管治疗,甚至拔除患牙。

    2.针刺不能有效止痛时,宜给予适量的镇痛剂,或采取开髓引流等措施。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杨××,28岁,农民,1974年6月14日来诊。

    病史:牙痛2天。曾用抗生素、止痛药,未愈。

    检查:见右腮明显肿胀,压痛,张口见右下龈红肿,未化脓,体温38.5℃。舌红,苔黄腻,脉洪有力。

    治则:疏风清热止痛。

    取穴:牙痛奇穴。

    牙痛奇穴位置:在右耳三焦穴区内找到一个红色点状阳性反应物,压之甚痛。

    治法:用0.40mm×13mm(28号5分)毫针刺入牙痛奇穴,患者在感到甚痛之后,随即自觉有一股“凉凉”的感觉传至痛牙的牙龈。以大幅度捻转强刺激约1分钟,右耳发热变红,牙痛即止。留针12小时,嘱患者每1小时左右自行捻转针1次。若牙痛则随时捻转,12小时后,肿消痛止,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