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治疗】(一) 体针(之一) (二) 体针(之二) (三) 耳针 1.取穴 主穴:屏尖、面颊(或牙痛点)、三焦。 配穴:神门、口。 2.治法 一般仅取1~2个主穴,效不明显时酌加余穴。找准压痛敏感点后,刺入反复捻转,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刺激2次~3次。 (四)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垂前、面颊、神门、屏尖。 配穴:颌、皮质下。胃火牙痛加胃、大肠;风火牙痛加内耳、枕。 2.治法 主穴取2~4穴,如效不显可酌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或绿豆贴压于痛侧耳穴,立即加以按压,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如痛不减,可加贴或改贴其他耳穴。尔后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数次。隔日换贴1次,两侧耳穴交替使用,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五) 指针 1.取穴 主穴:肩井。 2.治法 患者用对侧手按在肩部,食指贴颈,中指按压凹陷处是穴。取患侧,用右拇指按压,逐渐加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30秒钟后放松压力,再压再放松直至牙痛缓解或消失。 (六) 刺血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2.治法 先找阿是穴,系痛点。可于背部第7颈椎下,第5胸椎以上,背中线旁开1寸~2寸处,找出有色泽粉红的点,直径约0.3cm。每次找2个~4个,在其中心点刺放血,每点刺1针,直刺0.3寸~0.5寸深,点刺后拔罐5分钟~10分钟。每日1次,2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共治30例,均在1次~2次内止痛。 (七) 全息针 1.取穴 主穴:头穴、胃穴。 头穴位置:第二掌骨远心端桡侧。 胃穴位置:第二掌骨两端连线中点桡侧。 2.治法 先以指压法在第二掌骨桡侧找准穴位,以30号1寸毫针自桡侧边缘向手心剌入8分左右,反复探寻至有强烈的针感。留针45分钟,每隔10分钟~1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2次。 3.疗效 共治急性牙痛50例,均在3次内获愈。 ![]() (八)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下关。 2.治法 一侧牙痛取本侧穴,双侧牙痛取双侧穴,常规皮肤消毒,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 1ml,地塞米松注射液 1ml(5 mg),此为一个穴位药量,垂直刺入患侧下关穴,感觉麻、憋、胀后,抽无回血时,缓慢注入药液,针尖偏向前上(颧髎方向),每日注射1次。 (九) 其他措施 1.如针灸后疼痛已止,须针对病因治疗,包括抗菌消炎,进行牙髓或根管治疗,甚至拔除患牙。 2.针刺不能有效止痛时,宜给予适量的镇痛剂,或采取开髓引流等措施。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杨××,28岁,农民,1974年6月14日来诊。 病史:牙痛2天。曾用抗生素、止痛药,未愈。 检查:见右腮明显肿胀,压痛,张口见右下龈红肿,未化脓,体温38.5℃。舌红,苔黄腻,脉洪有力。 治则:疏风清热止痛。 取穴:牙痛奇穴。 牙痛奇穴位置:在右耳三焦穴区内找到一个红色点状阳性反应物,压之甚痛。 治法:用0.40mm×13mm(28号5分)毫针刺入牙痛奇穴,患者在感到甚痛之后,随即自觉有一股“凉凉”的感觉传至痛牙的牙龈。以大幅度捻转强刺激约1分钟,右耳发热变红,牙痛即止。留针12小时,嘱患者每1小时左右自行捻转针1次。若牙痛则随时捻转,12小时后,肿消痛止,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