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国运动的启与止,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坊间谈资与学术论谈,那了解一点太平天国史的,都会知道,太平天国之所以在成功举旗爆发,最重要的一点,是冯云山进入桂平北部的紫荆山,由此推动了一个历史齿轮。 那他为何选择进入紫荆山,又为何想要进入紫荆山呢? 这就是故事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洪秀全,冯云山在贵县赐谷村(今贵港西谷村),暂借住于洪秀全老表家,在周边区域宣传由洪秀全改编于《劝世良言》的上帝会理论,但他们的努力结果,并没有什么成效,这里接受,响应的人并不多。 生活要继续,赐谷村里也看不到希望,出于生活环境的压力,洪秀全有点气馁了,商量之下,他和冯云山只得先回广东,再作打算。 他们并没有一起走,洪秀全直接走水路回广东了,而冯云山却选择从陆路走,绕道浔州府桂平城,他之所以到桂平城,也是临时起意,纯粹只是来看看,然后在桂平回广东,并没有什么其他目标与目的。 但就是这么一个绕道,却最后成就了太平天国的爆发。 他到桂平城后,游于街上,在大南门附近无意碰到一个叫张永绣的人。张永绣是什么人,什么身份,民间说法有几种,至于和冯云山有过什么样的历史互动,文献记载少,但总的说,两人相见“相谈甚欢”,于是,受邀之下,冯云山得到了一个落脚点,借住张永绣家,并由此在桂平城得以“多留时日”。在桂平城停留,自然的就有空在城里城外游走,有机会接触到了桂平城的民情,地情。 桂平南城,自宋代建城以来,一直都是桂平城的繁荣之地,兴旺之地,经济商贸之重点。当时在城南设有一个“瑶圩”,这个“瑶圩”,简单说就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农贸市场,冯云山发现,在这“圩”上,很多是来自于桂平金田,紫荆山一带的“客家人”。 那冯云山本身就是“客家人”,交流之下,与这些人没有什么沟通障碍,有着共同的语言,话题,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等,有着敏感认知的冯云山马上有了到紫荆山探访的念头,他认为,之前两次传教(一是广东连排,二是贵县龙山)的失败,主要是与当地的瑶民,壮民“不熟”,因为彼此的文化风俗差异太大,他一个外地人很难融进人家的圈子,搞不好人家说的当地话都听不清楚,那更谈不到一块,交流不起来,这样宣传自己的拜上帝会思想人家自然不易相信。 而桂平这里遇到的,却是一帮相对熟悉的人群,说到底就是同根同源的家乡人一样,那去这种地方宣讲自己的教义,那可能成功率肯定还高一点。于是,经过张永绣的牵线,就有了冯云山进入紫荆山曾家教书的故事。 由此,太平天国的历史,再一次重新启动了。 那这个触发了太平天国事件的“瑶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圩”,又为何这么多“客家人”呢? 所谓的“瑶圩”,就是一个传统农贸市场? 为什么却叫“瑶圩”呢? 明代的时候,当时官府对大藤峡地区的人们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土地政策,限制大藤峡地区居民的土地拥有,经济上又盘剥,但区域内的人们也要生活,只能靠山吃山,官府就设定区域,让瑶民做买卖,是个面对特定人群的特定市场,主要供瑶民卖山货,卖山里的物产,以及让瑶民购买所需要的生活物资。 最初的时候,在今天江口镇沿江两岸设立瑶圩(今三布村),这里临近浔江,商运交通便利,上可到桂平,下可到梧州,广东,成为当时桂平山货交易最大的瑶圩。但后来,因为连年的大藤峡瑶民起义,官府与瑶民的关系有着严重的矛盾,瑶民的迁徙,这处瑶圩也就慢慢被撤消。 瑶民走了,但一直也还有人按习惯在此处做买卖,最后就成为地方的常见圩集了,直到清乾隆间,又搬迁到今天今天江口镇圩的位置,慢慢发展成为浔江三大镇之“一戎二乌三江口”的大湟江口圩。 这也是今天桂平江口镇发展起来的历史原因。 明嘉靖年以后,由于大明官府的政策改变,对大藤峡地区实行柔和的管理制度,地方日渐安稳,大藤峡里的瑶民又开始出山做买卖生意了。 不过,明末清初,桂平境内的“瑶圩”有着更为严格的限制,可能也是由于当时官府的政策所致,瑶民可以到各圩集做买卖,但已经没有专门的“瑶圩”设置,最大的瑶圩只设于桂平城南的太平街口,即今天桂平旧街水巷口到城南小学一带。 同时,这个“瑶圩”也并不是真正的“大藤峡瑶民”专门做买卖的圩,而是一个“大藤峡瑶区”民众做买卖的圩。 这“大藤峡瑶民”,“大藤峡瑶区”一字之差,看着有点挑字眼,也很拗口,但真正展开说,却是一段地方人文历史的变革,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 不说其他的种种历史标签和字义,只说明代沿续下来的“瑶圩”,做买卖的人主要指的是“大藤峡里的瑶民”,所以叫“瑶圩”;而到了明末清初以后,“瑶圩”里的就不光只有“大藤峡瑶民”了,在当时的大藤峡地区里,已经有大量的外来人口了,所以叫“大藤峡瑶区”。 清康乾年间,盛世之下各地太平,官府为了发展地方,鼓励发达地区人口到边远地方发展,如当时的浔州府,决定招徕大量的有经济发展能力的“粤商”,开发桂平城南区域为新的商业区,这也是桂平老街区“三街六巷”的历史新开始了。 除了“粤商”,还有大量的广东人因为种种原因,迁徙而来,这就是传统所说的“客家人”。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作为外来人到达一个新地方,自然不会被当地人所接受的,也很难与当地人争夺土地资源之类,因为资源也就这么多,你来占我的,那我还活不活,这也是文献记载的清末时期“土来之争”的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了,这也是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之一。 所以,没办法,为了生活,生存,这些人只能往偏远一点的地方落脚生活,减少与当地人发生摩擦的机会。 桂平南区(以黔江,浔江为分界)都是种田相对容易,土地肥沃的“富庶平地”,都牢牢的被当地人所控制,“客家人”们自然难以落脚,融入,而在桂平北区的大藤峡山区,紫荆山区(今天金田,江口,紫荆三镇)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客家人”们也就见隙落户,慢慢扎根下来,这就是这一带“客家人”比较多的原因之一了。 经过数代人发展,人口多了,为了生活,在大藤峡瑶区,紫荆山区里的人们还是要和外界的人做生意,讨生活,就得把山货物产卖出去,以换取生活物资,自然也就得出各处圩集与人交流。 而在桂平城南的这个“瑶圩”,也就是为这区域的人们所设立,并且主要是“客家人”,更重要的是,当时“粤商”聚集的“粤东会馆”也在这一带,那这些客家人的历史与“粤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的,“瑶圩”也就成为了双方的感情纽带场所,跟着兴盛起来。 也正是桂平城南这处“瑶圩”的种种历史特殊性,冯云山偶遇到了大藤峡,紫荆山里的“客家人”,擦出了太平天国的历史火花。 再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南的这处“瑶圩”最终也是废弃了,消失于历史,仅在史籍中有着只言片语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