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轩辕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可是具有如此崇高文明地位的黄帝,其名号中为什么会用一个“黄”字? 在后世学人的解释中,借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这个“黄”字,认为黄帝与五行中的“土”有关,这个解释明显是用后世的理论去解释之前的现象,显得牵强。 因为在中国的文字中,同样存在“黄天”与“黄道”的用法,这些用法明显与“土”是无关的,而是包含了一种“极高高度”的涵义。 那么,黄帝的“黄”字,同样应该具有这种“极高高度”的涵义,于是问题来了: 这个在后世被认为与颜色相关的“黄”字,为什么具有“极高高度”的涵义呢? 这是因为这个“黄”字所采用的字义,是中华古文字的“本源字义”,而表示颜色的“黄”字字义,已经是后世演变出来的常规字义。 一、“黄”字的“本源字义”分析![]() 上图,是甲骨文“黄”字。 这个“黄”字的造字,采用的是竖状结构。 甲骨文“黄”字的造字主体,其实是一个被上下拉长的“大”字。 在中华古文字的“本源字义”中,“大”字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表示的是“显性人体”的正面,第二层涵义表示的是“向上”的意思。 在“本源字义”的造字中,“上”代表“显性世界(人体)”,“下”代表“隐性世界(人体)”,所以,“大”字表示“向上”涵义的时候,就表示向“隐性世界(人体)”回归的意思。 甲骨文“黄”字中的这个被上下拉长的“大”字,代表的就是向“隐性世界(人体)”回归的意思。 而在这个“大”字的顶部,是一个“口”字,“口”字在中华古文字的“本源字义”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字符,这个“口”字代表着产生人的意识的一个核心要素——“感知的主体”。 这个“感知的主体”在构成完整人体的三层人体中,是唯一可以移动的元素。 这个“口”字处在甲骨文“黄”字的头部位置,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已经从“显性人体”回归到了“隐性人体”的深处,即“感知的主体”已到达了回归过程的终点。 在这个被拉长的“大”字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一条通道,“感知的主体”就是通过这条通道,从“显性人体”那里回归到了“隐性人体”深处。 “圆圈”内有一个与“大”字重叠的“十”字符,这个“圆圈”内的“十”字在“本源字义”中也是有特定涵义的,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通过这条通道时,所使用的一种力度与强度。 这就好比内家拳,在站桩时所说的“十字劲”,上下左右把身体彻底撑开,“感知的主体”在通过这条通道时,也要把这条通道彻底撑开,才能顺利回归“隐性人体”。 综上分析,“黄”字的“本源字义”就是: “感知的主体”在使劲撑开通道的过程中,通过了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那条通道,最终回归到了“隐性人体”内的终点。 在这个“本源字义”上,演变出了“极高高度”的涵义。 那么,黄帝的“黄”采用的到底是“本源字义”,还是在“本源字义”上演变出来的“极高高度”的涵义呢? 这个问题,我们需结合“轩辕”二字的分析来看。 二、“轩辕黄”的“本源字义”分析我们这里回顾一下在上一篇文章中对“轩辕”二字的分析: ![]() “轩”字的“本源字义”是:“感知的主体”处在“显性人体”中,沉迷于对“显性世界”认识的状态; ![]() “辕”字的“本源字义”是:“感知的主体”开始从“显性人体”向“隐性人体”方向回归以及努力的状态。 结合“轩辕”二字的“本源字义”,再加上“黄”字代表的是“感知的主体”回归的过程以及终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轩辕黄”的整体意思是: “感知的主体”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全过程——从最初“轩”表示的“感知的主体”沉迷于“显性人体”中的状态,转变到“辕”表示的开始向“隐性人体”方向回归的准备状态,再到“黄”表示的通过全力最终回归到了“隐性人体”深处的终点状态。 小结从伏羲一直到老子、孔子的时代,是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中华原生文化”阶段,其核心内容有两点:“重叠结构世界”,以及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 轩辕黄帝时期,正处于这个历史阶段的“承上启下”的位置,“轩辕黄”三个字,正是其在“中华原生文化”阶段所做的“承上启下”的所有贡献的高度概括。 这种“心智系统转换”方法,是让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 “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并没有失传,《帛书·老子》《楚简·老子》《大学》《中庸》《论语》都是对这种方法的论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