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明重庆新学道参访】从感动到理性:在故事中成为方法

 新用户9913Bpb0 2025-05-12 发布于浙江

南明重庆新学道参访感动到理性:在故事中成为方法

在参观南明重庆新学道学校的第一天,许多老师眼中闪烁着泪光。这种湿润的眼眶,是对课程魅力的感动,是对孩子们幸福校园生活的触动。十年前的我,面对这样的场景也会热泪盈眶——在那个教育同质化严重的年代,突然邂逅一种令人惊讶的教育实践,那种情感冲击是难以抑制的。然而十年校长生涯后的今天,我的眼中不再有泪水,不是因为感动消失,而是因为这种教育已从理想中的例外变成了实践中的常态

教育者的感动源于对教育本质的共鸣。

当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真实地思考、创造、成长,当见证教育回归其本真状态,每一位怀揣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共振。这种感动具有双重意义:对校长而言,它是坚守教育初心的情感动力;对教师而言,它是突破惯性教学的精神激励。感动是认知转变的情感前奏,当我们的眼睛为之一湿,心灵也同时为新的教育可能性敞开。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教育叙事必然经历从情感到理性的升华。第二天的研讨中,魏智渊老师与李校长的发言呈现出明显的方法论特征——他们将实践经验提炼为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将个案启示转化为普遍原则。这种理性表达不是热情的消退,而是认识的深化。对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种从看感动”“想门道的转变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超越碎片化的经验模仿,进入系统性的思考和实践重构。

作为成熟型的校长和老师,就应该要有这样的理性思考和表达。当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成功,就要在成功之后梳理成理性的方法论,这将有助于我们系统性的思考,更有利于我们再次遇到这种情形时的自动反应。郑州龙美小学贺佩佩校长平静地讲述南明课程的实践时,她展现的正是这种将感动内化为教育常态的专业自觉。因此,贺校长说她没有流泪,并不代表她没有触动。

最后,教育故事是学校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一所学校的文化品格,很大程度上由其讲述和创造的故事所定义。陈美丽老师讲曼曼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故事本身,更因为它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度参与。校长和教师都应当成为教育故事的创作者——通过记录教育实践中的关键事件,我们不仅保存了学校记忆,更构建了专业反思的载体。这些故事既是经验传承的媒介,也是教育理念的具象表达。当一所学校形成了讲述、创作、反思教育故事的习惯,教育改革就拥有了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

从初见的感动到实践的理性,从个案的启示到方法的构建,优秀教育者的成长轨迹总是伴随着叙事方式的演变。

教育的艺术在于保持感动的能力而不止于感动,发展理性的思考而不困于理性。在这个意义上,每位教育者都应当培养双重能力:用心灵感受教育现场的温度,用头脑构建教育实践的蓝图。当我们的眼中不再轻易流泪时,或许正意味着理想的教育正在我们的实践中生根发芽,成为值得期待的日常。

教育进步的标志,就是让今天令人惊叹的实践,变成明天习以为常的常态。而这,正是从泪光到理性的旅程所揭示的教育真谛。

说到底,一个好老师、好校长的成长,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刚开始会为好的教育做法感动,然后要学会把感动变成实用的方法,最后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推动学校越来越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