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敏,主任医师,师从董建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30余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精于辨证,擅用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用药轻灵,临证施治,每获良效。 刘老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之水气上冲的反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一、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于反酸成因看法不一,或为寒,或为热,或为寒热错杂。刘老认为,中焦虚寒为反酸常见病因。 二、验案举例 例1:潘某,男,74岁。 患者近日反酸、烧心、食欲正常、口渴、小便多、大便溏软(每日3次)。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舌淡红、舌体胖大、苔白、脉弦滑,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饮内停,随胃气上逆则反酸,郁而化热,湿热下注,则二便多且便溏软。舌淡胖大,脉弦滑均为水湿不运,水饮内停之征,利去一分湿,伤其一分阴,纯以滋阴则碍湿热之泄,故拟方苓桂术甘汤温中阳化饮,猪苓汤清下焦湿热又不伤阴。 组方及用法:泽泻18克,茯苓、白术、滑石各15克,桂枝、炙甘草、猪苓各12克,干姜、五味子、阿胶(烊化)各9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患者服药4周后反酸烧心症状消失,大便每日1次。 例2:郭某,女,23岁。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半月以来经常反酸、烧心,食欲一般,食后饱胀感,心下逆满,心情低落,二便可。舌淡苔白,舌体胖大,脉和缓。患者饮食不节,胃脘胀满,脾气不运,积滞中焦,肝气不舒,木郁熏蒸湿土,则反酸,拟方苓桂术甘汤和左金丸治疗。 组方及用法:茯苓15克,桂枝、白术、炙甘草各9克,黄连6克,吴茱萸1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患者服药4周后反酸、烧心均有明显改善。 例3:石某,女,50岁。 患者反酸、嗳气半月余,近日自觉舌体肿大、口唇红肿、咽干、心悸,平素汗多,喜食冷饮,二便调,睡眠可;舌淡红苔白、舌体胖大、脉滑。患者平素贪凉喜饮,损伤脾胃,中阳虚寒,津液聚而成饮,饮食郁积,湿热中生,随气上逆则嗳气,反酸;湿热郁伏脾胃,脾开窍于口,唇为脾之外候,故见口唇红肿诸症。拟方苓桂术甘汤和泻黄散治疗。 组方及用法:防风18克,藿香15克,茯苓、生石膏各12克,桂枝10克,白术、炙甘草各9克,大枣、炒山栀子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患者服药2周后反酸、嗳气改善,舌体肿胀感消失,心悸减轻。 三、体会 反酸属于中医“吞酸”“吐酸”病证范畴。胃中酸水上泛,称之泛酸,随之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称为吐酸,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兼见。 苓桂术甘汤证见于《伤寒论》,是张仲景为伤寒误吐、误下后脾胃阳虚,水饮停聚或心下痰饮等症所创之方,为化饮群剂之首,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方中茯苓为君,健脾利湿,祛痰化饮;桂枝为臣,温阳化气,振奋一身阳气,开发腠理,通畅水道下气降冲;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甘草益气和中,共收饮去脾和,湿不复聚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