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中的“厥”

 zgrzwd 2025-05-13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4、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0、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11、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煀。郁乃痤。

28、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10、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11、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5、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28、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9、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15、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16、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阴阳别论篇第七

15、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17、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43、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五脏生成篇第十

19、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24、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25、腹满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26、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32、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25、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45、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53、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

55、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47、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9、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7、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19、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跷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21、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22、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4、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16、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颊肿。取血者。

19、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20、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气。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2、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11、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50、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52、黄帝曰: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6、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8、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热论篇第三十一

10、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17、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30、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刺热篇第三十二

1、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4、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16、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6、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8、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疟论篇第三十五

45、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刺疟篇第三十六

6、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9、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7、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2、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13、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15、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16、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腹中论篇第四十

24、岐伯曰:名厥逆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5、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17、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18、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 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痹论篇第四十三

14、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痿论篇第四十四

4、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厥论篇第四十五

1、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2、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3、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5、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7、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10、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13、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15、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16、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17、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18、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 不可以运。

19、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20、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21、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

23、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24、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25、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27、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28、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29、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30、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31、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32、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33、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7、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16、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13、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21、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12、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19、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脉解篇第四十九

6、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14、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25、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30、厥阴所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肿也。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9、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挟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挟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跷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31、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

42、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60、岐伯曰: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10、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15、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26、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1、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6、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8、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10、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4、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

6、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22、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12、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14、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19、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大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20、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21、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镇星。辰星星。其谷黅。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 。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 瞤瘛。目视䀮䀮。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13、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 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18、从革之纪。是谓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火政乃宣。庶类以蕃。其气扬。其用躁切。其动铿禁瞀厥。其发咳喘。其脏肺。其果李杏。其实壳络。其谷麻麦。其味苦辛。其色白丹。其畜鸡羊。其虫介羽。其主明曜炎烁。其声商征。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也。少商与少征同。上商与正商同。上角与正角同。邪伤肺也。炎光赫烈则冰雪霜雹。眚于七。其主鳞伏彘鼠。岁气早至。乃生大寒。

19、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藏肾。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玄。其畜彘牛。其虫鳞。其主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少羽与少宫同。上宫与正宫同。其病癃。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眚于一。其主毛显狐貉。变化不藏。

21、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其德鸣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其色青黄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藏肝脾。其虫毛介。其物中坚外坚。其病怒。太角与上商同。上征则其气逆。其病吐利。不务其德则收气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雕零。邪乃伤肝。

22、赫曦之纪。是谓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气高。其政动。其令鸣显。其动炎灼妄扰。其德暄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其谷麦豆。其畜羊彘。其果杏栗。其色赤白玄。其味苦辛咸。其象夏。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阳。其藏心肺。其虫羽鳞。其物脉濡。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上羽与正征同。其收齐。其病痓。上征而收气后也。暴烈其政。脏气乃复。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邪伤心也。

41、岐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曰疡。寒热肿。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膈不通。其主暴速。

44、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46、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痛。动转不便也。厥逆。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痞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49、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

68、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51、少阳 太角 厥阴 壬寅(同天符) 壬申(同天符) 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53、少阳 太征 厥阴 戊寅天符 戊申天符 其运暑。其化暄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

55、少阳 太宫 厥阴 甲寅 甲申 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肿痞饮。

57、少阳 太商 厥阴 庚寅 庚申 同正商 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雕零。其病肩背胸中。

59、少阳 太羽 厥阴 丙寅 丙申 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

86、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䐜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玄。

107、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110、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番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

115、帝曰:善。厥阴之政奈何?

117、厥阴 少角 少阳 清热胜复同,同正角。丁巳天符 丁亥天符 其运风清热。

119、厥明 少征 少阳 寒雨胜复同。癸巳(同岁会) 癸亥(同岁会) 其运热寒雨。

121、厥阴 少宫 少阳 风清胜复同,同正角。己巳 己亥 其运雨风清。

123、厥阴 少商 少阳 热寒胜复同,同正角。乙巳 乙亥 其运凉热寒。

125、厥阴 少羽 少阳 雨风胜复同。辛巳 辛亥其运寒雨风。

127、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诸同正岁。气化营运同天。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政挠。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 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

148、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

151、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

170、上少阳相火 中太羽水运 下厥阴木 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176、上厥阴木 中少宫土运 下少阳相火 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182、上少阳相火 中太角木运 下厥阴木 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188、上厥阴木 中少商金运 下少阳相火 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194、上少阳相火 中太征火运 下厥阴木 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200、上厥阴木  中少羽水运  下少阳相火  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206、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 下厥阴木 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212、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 下少阳相火 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218、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 下厥阴木 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224、上厥阴木中少征火运 下少阳相火 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  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238、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瞑。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263、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氛。时化之常也。

264、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265、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番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266、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德化之常也。

267、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翮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

268、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布政之常也。

269、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

270、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

271、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痞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272、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谵妄。太阴所至为稸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腨䯒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

273、厥阴所至为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274、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胕肿。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瘛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278、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5、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

14、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

21、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

22、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

29、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

30、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

64、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次刺肝俞。

73、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9、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厥阴木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

12、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胕。黄胆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

14、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成久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瞳翳。化成郁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18、民病注下。食不及化。久而成郁。冷来客热。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酸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

21、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玄。胜而不前。又或遇少阴未退位。即厥阴未降下。金运以至中。金运承之。降之未下。抑之变郁。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苍埃远见。白气承之。风举埃昏。清躁行杀。霜露复下。肃杀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郁。即作风躁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动。杀霜乃下。蛰虫未见。惧清伤脏。

31、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萎少力。天布沉阴。蒸湿间作。

34、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时。

42、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47、太阳不退位。即春寒复作。冰雹乃降。有昏翳。二之气寒犹不去。民病痹厥。阴痿失溺。腰膝皆痛。温疠晚发。

52、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少阳以作右间。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

55、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得丙寅。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厥阴司地。去岁太阳。以作右间。即天太阴而地厥阴。故地不奉天化也。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水复即风。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早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乃太乙游宫。

59、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后壬午年也。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即蕤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甚即速。微即徐。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

61、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太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间。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水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征不应。此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

69、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

70、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71、以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6、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14、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

21、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41、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46、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

66、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

74、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血变于中。发为痈疡。  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97、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102、太阳之胜。凝栗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痞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104、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

112、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114、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 治。

115、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倮。介虫乃耗。惊螈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117、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119、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143、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149、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150、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䯒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153、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瞀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163、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174、帝曰:厥阴何也?

191、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

196、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223、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233、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5、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2、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之多少。逆皆为厥。

3、问曰:有余者厥耶?

4、答曰: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18、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

19、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12、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本输第二{法地}

4、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20、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

16、心脉急甚者。为瘈瘲。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19、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㿉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涩甚为肠㿉。微涩为内㿉。多下脓血。

20、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根结第五{法音}

3、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官针第七{法星}

4、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本神第八{法风}

10、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16、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终始第九{法野}

4、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5、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6、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12、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24、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26、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35、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经脉第十

5、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9、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10、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11、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13、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17、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腨)。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19、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20、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25、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26、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32、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44、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46、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48、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经别第十一

3、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经水第十二

3、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4、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经筋第十三

6、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营气第十六

1、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四时气第十九

5、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7、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寒热病第二十一

2、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3、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8、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癞狂病第二十二

12、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13、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热病第二十三

15、热病头痛。颞颥。目𤸪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24、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厥病第二十四

1、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2、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3、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6、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7、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8、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9、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杂病第二十六

1、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2、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3、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4、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

12、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16、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22、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28、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周痹第二十七

4、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口问第二十八

1、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6、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13、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14、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15、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五乱第三十四

3、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胀论第三十五

6、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10、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附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黄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仍可明逆顺之行也。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2、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阳。

7、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3、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䐈。则梦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

五变第四十六

4、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禁服第四十八

6、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藏府之病。

五色第四十九

7、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卫气第五十二

2、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4、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2、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枯枯然。

8、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似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2、上征与右征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上羽与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阴藏肾。色黑味咸。时冬。上宫与大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鸡。果桃。手太阴藏肺。色白味辛。时秋。上角与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藏肝。色青味酸。时春。

8、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5、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中外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邪客第七十一

1、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藏六府。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官能第七十三

3、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14、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击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15、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九针论第七十八

28、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29、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