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术技巧|开窗法椎板螺钉置入技术的临床应用

 何东生 2025-05-13 发布于江西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作者:金海明  盛孙仁 吴爱悯 王向阳




枢椎固定在寰枢关节稳定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最早期的后路钢丝内固定技术发展至今,各类螺钉固定技术不断演进,显著提高了上颈椎区域手术后的稳定性与骨性融合率。



目前常用的枢椎固定方式主要包括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以及C1-C2经关节螺钉(Magerl螺钉)等。这些技术虽能为大多数患者提供可靠的内固定,但由于枢椎自身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如椎动脉高跨、椎弓根细小等变异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病例,置钉风险依然存在。

为避免椎动脉损伤,Wright于2004年提出了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translaminar screw fixation),成为高跨椎动脉患者的重要替代方案。该技术有效规避了椎动脉损伤风险,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椎板较薄或骨质条件欠佳的患者中,螺钉误入椎管、损伤脊髓的风险依然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陆续提出辅助导航、3D打印模板、术中透视等改良手段,虽一定程度提升了置钉准确性,但操作流程复杂、设备依赖性强,难以在常规手术中广泛推广。

基于此背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团队在传统Wright技术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开窗法椎板螺钉置入技术:在枢椎对侧椎板中部开窗,通过直视引导下完成钻孔与置钉,显著提高了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无需透视或导航辅助,简化了手术流程。此外,该改良技术同样可推广应用于中、下颈椎及颈胸交界区(C7–T2)的固定。

一、手术方法


图片

1.枢椎固定

经鼻气管插管麻醉,取俯卧位,头部中立位置于“U”形头架上,暴露寰枢椎后方结构,包括寰椎后弓和侧块后方,枢椎棘突、椎板和关节突。注意勿损伤椎动脉。

寰椎采用双侧侧块螺钉或经后弓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3.5~4.0mm、长度24~32mm的万向螺钉。改良枢椎椎板螺钉置钉方法(图1):进钉点为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一枚螺钉进钉点选择在椎板偏头侧,另一枚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偏尾侧,以便双侧交叉置入椎板螺钉;用磨钻在进钉点磨去少许皮质骨,在对侧椎板中份用金刚头磨钻磨除少许皮质骨开窗,用刮匙刮除窗内松质骨,保留椎板内板,用手钻向枢椎对侧椎板钻孔,方向与椎板平面平行,并不断调整手钻方向,在直视下通过开窗处,再继续向前钻入,探针探查钉道后攻丝,置入直径3.5~4.0mm、长度24~30mm的万向螺钉。

螺钉置入完成后,选择合适长度的连接棒连接并锁紧。用磨钻磨去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棘突旁皮质骨准备植骨床,取自体髂骨,剪成碎骨并植入寰枢椎后方,压实行融合术。

图片

图1 枢椎开窗法椎板螺钉置入技术

a:枢椎横断面;b,c:对侧椎板中份用磨钻磨除少许皮质开窗,并刮除松骨,仅保留内板;d~f:手钻向椎板钻孔,在直视下通过开窗处,再继续向前钻入(黑色箭头);g,h:直视下置入螺钉(黑色箭头)。

2.颈胸段(C7-T2)固定

在颈胸段(C7-T2)的固定,使用这种开窗法椎板螺钉置入技术,同样能够安全置钉。

图片

图2 颈胸段开窗法椎板螺钉置入技术

(A、E、H)C7椎体的俯视图。(B)用磨钻在对侧椎板中部钻一个小的皮质“孔”。(C、F、I)使用手钻,钻头沿对侧椎板走形方向,目视对齐,瞄准背侧椎板中部的皮质“孔'。(D、G、J)螺钉的放置。(K)可以通过单皮质“孔”直接看到螺钉(黑色箭头)

注意事项:


使用这种改良技术,当螺钉置入与椎板背侧皮质骨平行时,可以选择尽可能长的螺钉。较长的螺钉可以增加骨-螺钉界面,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CT和MRI检查,详细分析各椎体椎板的形态和大小。术后定期随访时接受X线和CT检查。

二、技术要点


图片

1.技术原理与改良要点

该改良技术通过在对侧椎板中份制作微小单皮质“窗”,实现螺钉路径的可视化,从而避免螺钉穿透椎板进入椎管。关键步骤包括:

视化窗制作:使用磨钻在椎板中份磨除少量皮质骨,刮除松质骨保留内板,形成可视化“皮质窗”。

螺钉置入路径:手钻从传统进钉点(如棘突与椎板交界处)向对侧椎板钻孔,通过可视化窗实时调整钻头方向,确保钉道沿椎板内骨松质走行。

图片

图3 枢椎开窗法椎板螺钉置入技术的示意图

(A)正常枢椎。(B)磨钻在轴向棘突和椎板的连接处磨除皮质确定入钉点。(C)磨钻用于在对侧椎板中间钻一个小的皮质“窗口”,刮除松质骨,同时保留内层椎板。(D)枢椎椎板后方皮质骨可见一个“入口”和一个“窗口”。(E)手钻置入可通过单皮质“窗口”直接可视化。(F)螺钉置入可通过单皮质“窗口”直接可视化。

2.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枢椎固定(如齿突骨折、寰枢关节脱位),替代传统椎弓根螺钉以规避椎动脉损伤风险;中、下颈椎及颈胸交界处(C7-T2)固定,替代椎弓根螺钉,简化手术方式。

禁忌证:严重椎板发育不良或椎板厚度不足。

三、病例分享


图片

📋 病例一

图片

图4 寰枢椎脱位,一侧椎动脉高跨,行椎板螺钉固定,避免椎动脉损伤

a:术前CT矢状位重建示齿突游离小骨、寰枢关节脱位;b,c: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螺钉位置正确;d:术后CT平扫示枢椎椎板螺钉位置正确,未侵犯椎管;e,f:术后随访X线片示植骨融合,无螺钉断裂和松动。

📋 病例二

图片

图5 颈C6-C7脱位,侧块骨折,无法行侧块螺钉固定,予椎板螺钉固定

(A)脊柱X线平片显示C6-C7脱位(黑色箭头)。(B)术后脊柱X线片。(C)术后矢状面重建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令人满意,未侵犯椎管(黑色箭头)。(D)术后轴位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左侧和右侧)均令人满意,未侵犯椎管(红色箭头)

📋 病例三

图片

图6 颈椎肿瘤,后方行双侧侧块螺钉固定和椎板螺钉固定,增加稳定性

(A)术中椎体全切后钉棒固定,C4及C6双侧置入侧块螺钉,单侧置入椎板螺钉。(B)C5完整切除下的全椎体。(C)术后脊柱X线片。

四、总结


图片

开窗法椎板螺钉置入技术能克服Wirght技术螺钉误置入椎管、压迫损伤颈髓的缺点,且操作简单,无需透视和导航辅助,缩短了手术时间,所有螺钉均无失误,无神经或血管发生并发症。术后X片和CT影像学结果显示内固定稳定性良好,没有螺钉从腹侧突破进入椎管,长期随访也未发现螺钉不稳、螺钉断裂或脱位,结果显示这种改良技术在枢椎、中下颈椎及颈胸段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该技术的患者需要在术前进行颈椎CT扫描,明确其椎板厚度空间是否足够容纳椎板螺钉的置入,以避免螺钉侵犯椎管的发生。

相关文献:


Xia DD, Yan MJ, Zhang JJ, Zhou F, Xu HM, Wang YL, Tan J, Wang XY. Modified translaminar screw fixation in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C7-T2): a technical note. Eur Spine J. 2016 Jun;25(6):1661-4.

Wang B, Jin J, Shao ZX, Yang GY, Lin Y, Xu HZ, Xie CL, Chen JX, Zhang XL, Hong ZH, Wang XY. Wright's Technique with the Addition of Visualized Axial Cortical Windows in Odontoid Fractures. Orthop Surg. 2022 Feb;14(2):443-450.

王向阳,徐华梓,池永龙,等. 改良枢椎椎板螺钉置钉方法的临床应用[J]. 脊柱外科杂志,2016,14(4):216-219.



作者简介


图片

金海明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教授、主治医师、科主任助理、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浙江省医坛新秀、温州医科大学学术骨干层次人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1125人才、优秀青年医师。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英国皇家骨科医院访问学者。

学术任职:现为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青年委员会委员、国际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计算机与赋能技术专委会委员、颈椎研究学会亚太分会(CSRS-AP)会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骨科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医用生物力学杂志青年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厅局级科技项目3项,温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Nano Energy,Phytomedicine等国内外杂志特邀审稿人。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Bone Research、J Bone Miner Res、Nano Energy、Spine、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等发表30余篇SCI论文,《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核心期刊论文8篇本。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成功转化1项。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脊柱内固定解剖学》,《上颈椎疾病诊疗与病例精解》及《儿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专家答疑》编写。

图片
盛孙仁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发表骨科领域相关学术论文19篇,其中脊柱外科相关SCI论著(第一或通讯作者)13篇,发表于Phytomedicine,Eur Spine J,World Neurosurg,Int Immunopharmacol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等国际知名期刊杂志。主持课题省卫生厅课题等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 2项。申请并授权专利1项,参与编写著作一本。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功能重建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枕颈外科与康复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脊柱脊髓损伤学组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矫形支具分会理事。

图片

吴爱悯

医学博士、博士后,从事骨科脊柱科专业。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导,博后合作导师。担任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青年委员会常委,脊柱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数字脊柱外科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等。AOSpine青年讲师,华人国际骨研学会终身会员,中国骨科菁英会(脊柱专业)委员。入选浙江省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和医坛新秀,浙江省医师协会优秀青年医师等。BMC Surgery杂志 Senior Editor,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sian Spine Journal,Journal of Spine Surgery杂志 Editorial Board,BMT青年编委。在美国马里兰大学St. Joseph医学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英国皇家骨科医院访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温州市重大攻关创新项目等。第一作者或最后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多篇(包括Lancet Rheumatology,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Advanced Science,Bone Research,Bioactive Materials, Small, Exp Mol Med,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Pain, JBMR,Spine, Spine J,Eur Spine J,Bone & Joint Journal等),已授权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美国2项,中国7项。共同主编《儿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专家答疑》(人卫社出版),副主编《脊柱内固定解剖学》(人卫社出版),参编参译多本临床著作。第二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获山东省医学奖一等奖,第七完成人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Google Scholar论文被引20000+余次,H-Index=48。入选2023、2024年爱思唯尔全球2%Top科学家榜单。

图片

王向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骨科学系主任兼脊柱外科科主任,骨科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育英脊柱侧弯预防与治疗中心主任,颈椎外科和脊柱畸形外科组组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骨科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指导中心执行主任,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智能防治技术创新与应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带头人。

曾获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全国十佳中青年骨科医师奖,浙江省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温州市首届十大名医。曾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附属Civic医院、法国里昂CMCR医学中心、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Presbyterian医院脊柱中心,美国TSRH医院做Fellow或学习。

学术任职:现任国际颈椎研究学会(CSRS)会员,亚太颈椎研究学会(CSRS-AP)通讯会员,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终身会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颈椎研究学组、畸形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颈椎学组、畸形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颈椎疾病健康管理与加强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首届枕颈外科与康复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脊柱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脊柱分会常委,温州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医用生物力学杂志》副主编、《脊柱外科杂志》编委、《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编委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青年编委等。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2%Top科学家榜单、全国骨科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百强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省自然基金、省部共建项目、省钱江人才项目和省科技厅项目共10项,为2012年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论文150余篇,主编《脊柱内固定解剖学》和《儿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专家答疑》,参编《脊柱微创外科学》等著作14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主要研究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