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这个大镇的前世今生

 灵璧家园 2025-05-13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探秘灵璧高楼镇——

历史、美食与发展的交融

灵璧记忆


文/张龙杰(人杰地灵)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中国的广袤大地之上,每一寸土地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故事。而在安徽宿州的灵璧县东北部,有一座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的小镇——高楼镇,宛如一颗隐匿在岁月深处的明珠,散发着别样的光彩。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还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蓬勃发展。

   高楼镇的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早在秦朝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此地便已设立取虑县,县治就在如今高楼镇的潼郡村。取虑县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高楼镇名字的由来,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清朝宣统年间,高姓居民在此大兴土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建造了数栋宏伟壮观的楼房。在当时,这样颇具规模且独具特色的建筑十分罕见,与周边建筑相比显得格外突出,此地也因此被称为“高楼”,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

   在历史的进程中,高楼镇的行政区划也历经多次变革。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中共灵璧县委下设9个区委,高楼区委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10月1日,高楼区撤销,成立高楼公社。1979年12月,高楼区建制再次恢复,下辖高楼、卓海、张营、孟山、沙滩、大庙6个公社。1984年5月,取消公社建制恢复乡,同年9月,高楼乡改为高楼镇。1992年,高楼、卓海、张营、孟山和大庙乡的张刘村合并整建制为如今的高楼镇 。这些变革见证了高楼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对这片土地的影响。

   高楼镇的历史,不仅有古老的地名和行政区划的演变,还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紧密相连。1945年5月,在高楼镇的卓海村和卓圩村发生了一次重要战役。新四军九旅在此英勇奋战,彻底铲除了国民党武装据点,为灵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以及灵璧县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战役体现了高楼镇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抗争精神,也为高楼镇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除了悠久的历史,高楼镇的美食文化更是丰富多样,令人回味无穷。清晨,走进高楼镇的街头巷尾,阵阵香气扑鼻而来,这里的早餐堪称一绝。油条在滚烫的油锅里翻涌,变得金黄酥脆,咬上一口,外酥里软;水煎包底部煎得金黄焦脆,咬开后,鲜香的肉馅汁水四溢;辣胡汤浓稠鲜香,胡椒的辛辣刺激着味蕾,配上香脆的烧饼,一口咬下去,扎实又满足;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汤色乳白,撒上翠绿的香菜和葱花,喝上一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搭配上酥脆的馓子,口感层次丰富。

   而盐豆、高楼凉粉、大秫面稀饭同样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 。高楼凉粉堪称一绝,在高楼中学门口,常常能看到卖凉粉的摊位,价格实惠,三块、两块钱就能买上一碗。制作高楼凉粉的过程并不复杂,将凉粉收成条,放上蒜泥、酱汁、辣油、醋等调料,一碗酸甜凉滑的凉粉便呈现在眼前。吃一口凉粉,那爽滑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在舌尖上散开,瞬间让人食欲大增。无论是炎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来上一碗高楼凉粉,都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家乡味道 。

   大秫面稀饭也是高楼镇人民餐桌上的常客。这种稀饭用高粱面熬制而成,口感醇厚,散发着浓郁的谷物香气。在过去,大秫面稀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之一,如今,它依然是高楼镇人难以割舍的美味。清晨,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秫面稀饭,再配上一些小菜,便能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 。

   高楼镇近年来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以辣根、菊花、大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 。其中,辣根的种植尤为突出,高楼镇的辣根品质优良,远销海外,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们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积极种植辣根,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辣根的产量和质量。从土地的翻耕、种苗的培育,到田间的管理和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 。

   菊花的种植也在高楼镇蓬勃发展。高楼镇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菊花生长,这里种植的菊花品种多样,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用于制作菊花茶、菊花酒等产品。每到菊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菊花争奇斗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为高楼镇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 。

   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高楼镇也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镇域内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大小路、鲍虞路、高渔路交叉穿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徐明高速从镇区西部穿越,并在镇北侧渔沟镇与高楼镇交界处设置出入口,进一步提升了高楼镇的对外交通能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高楼镇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加强对河流、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和生态治理工作,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镇 。

   高楼镇还在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将农业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潼郡村作为高楼镇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西汉时为候国,因位于潼河北岸而得名。如今,潼郡村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感受古老的历史文化氛围。游客们可以参观古老的建筑遗址,了解潼郡村的历史变迁,还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

   高楼镇,这座位于灵璧县东北的小镇,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散发着诱人的美食香气,展现着蓬勃的发展活力。它的历史、美食与发展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楼镇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让这颗镶嵌在苏皖交界处的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赞高楼镇

皖北灵璧高楼镇,

岁月悠悠故事深。

取虑古县秦建制,

高宅得名传至今。

抗战烽火燃热土,

九旅歼敌立功勋。

凉粉稀饭香满巷,

盐豆滋味最勾魂。

辣根远销通四海,

菊海金波醉游人。

路网纵横连八方,

潼郡新颜客盈门。

千年风云入画卷,

烟火人间日日新。

夸夸高楼镇(三句半)

(合)锣鼓一敲台上站,今天咱们说一段,说说灵璧好地方,开练!

甲:皖北灵璧高楼镇,历史悠悠底蕴深,秦代就设取虑县,真早!

乙:宣统年间起高楼,高氏大宅拔地耸,从此镇名传四方,气派!

丙:红色记忆不能忘,抗战烽火燃战场,九旅英勇歼敌寇,激昂!

丁:(敲锣)嘿!

甲:特色美食人人夸,凉粉酸甜顶呱呱,蒜泥辣油拌一拌,馋人!

乙:大秫稀饭暖心窝,盐豆喷香滋味多,配上小菜来一碗,得劲!

丙:田间地头种辣根,远销海外赚美金,菊花漫山金灿灿,丰收!

丁:(敲锣)好!

甲:大小道路连四方,徐明高速通邻邦,交通便利货如流,发达!

乙:潼郡村里古韵浓,遗址千年诉英雄,游客打卡来探秘,热闹!

丙:生态宜居环境美,绿树成荫鸟儿飞,乡村振兴谱新篇,真好!

丁:(敲锣)妙!

甲:历史人文传佳话,特色产业顶呱呱,高楼未来更灿烂,可期!

乙:四方宾朋快快来,美食美景任你嗨,来了保准不想走,留恋!

丙:今日节目将结束,希望大家多支持,咱们下次再相聚,拜拜!

丁:(大力敲锣)走嘞!

图片

张龙杰

张龙杰(人杰地灵)灵璧县高楼镇人,喜欢看书看报,听音乐,1989年至1991年任村青年书记,土地管理员,广播员,乡报道员,先后在《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拂晓报》《宿州电视台》《灵璧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过散文和通讯报道!现在在省城合肥做生意,愿结交天下文友,共同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