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概念和术语,把握文章思路。 2.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3.感悟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一、导入 同学们,一个复杂的木构件,不用一根钉子却能承重千钧;我国故宫,历经六百年地震仍屹立不倒。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东方密码?今天,让我们跟随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破解华夏建筑的天书,探寻藏在榫卯间的文明基因。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中国建筑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巡视并解答学生遇到的字词问题)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勾画出关键信息,尝试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和中国建筑的特征。 练习——阅读对中国建筑9大基本特征的论述,按照表格要求完成说明内容。
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由结构到装饰的逻辑顺序。 三、文本解析,深入探究 重点理解“文法”和“词汇”的比喻:讲解 “文法”和“词汇”的概念,可提问问题:为什么作者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 “文法”?把建筑构件称为“词汇”?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角度,理解中国建筑 “文法” 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以及“词汇”的丰富性。 探讨“可译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 “可译性”。 问题:如何理解不同民族建筑之间的 “可译性”?中国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有哪些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从建筑的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讨论“文法”“词汇”和“可译性”等抽象概念,分享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 练习:完成下表中的建筑学与效果
四、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展示一些具体的中国传统建筑案例,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山西平遥古城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国建筑特征知识,分析这些建筑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的。引导学生从建筑的布局、结构、装饰、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认真观察案例中的建筑,结合课文知识进行分析,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分享小组的分析结果。 五、比较探究,拓展视野 展示一些现代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图片,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提出问题: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和联系?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在设计理念、建筑风格、材料运用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破解了中国建筑的基因图谱,请永远记住三个问题: 1. 为何是木材?——那是农耕文明对生命的温柔 2. 为何重群体?——那是儒家伦理的立体呈现 3. 为何能永恒?——因它把智慧藏在榫卯里,而非凝固在水泥中 带着这些思考,你眼中的每一座古建,都将成为站立的历史教科书。 同学们,当我们合上课本,梁思成先生笔下的中国建筑依然在天地间屹立——斗拱是 “木石写就的哲学”,飞檐是“翘向苍穹的诗行”,中轴线是“礼乐文明的刻度”。这些特征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先民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诠释。愿我们今后行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时,仍能读懂柱枋间的文化密码,做传统建筑的 “译码者”与“传承人”。 七、当堂检测 1. 下列不属于中国建筑特征的是( ) A. 对称布局 B. 玻璃幕墙 C. 朱红彩绘 D. 台基衬托 2. 文中“如同文章中的文法和词汇”比喻的是建筑的( ) A. 装饰图案 B. 结构规律 C. 色彩搭配 D. 材料种类 3. 微写作 请用“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你家乡的一种传统建筑特色(如四合院的天井、土楼的环形结构) 八、作业 1.“这种 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①“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②“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③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2.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 答案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