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井冈翠竹》课堂实录

 宝妞 2025-05-13

《井冈翠竹》课堂实录

  执教:余映潮
  时间:2025年3月14日上午 8:00—8:45
    地点:郑州市第十八中学

记录整理:陈瑞莲(沈丘县槐店镇长春中学)                    


师:上课!

师生问好。

师:开始我们的阅读训练——美文、名文《井冈翠竹》的学习。

一起朗读单元教学重点。
生齐读单元教学重点。
师: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这一课要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怀的手法。
了解井冈翠竹,读起来。
生齐读:
井冈翠竹:井冈山上高大挺拔的毛竹。

师:井冈翠竹的写法就是写景并抒
情,以毛竹、以翠竹喻人,托物寄意,托竹的形象来表达情感,整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

师:了解作者。袁鹰,读起来。
生读作者简介。

师:了解井冈山,读。

生读井冈山简介。
师:伟大的意义就在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所以有象征的意义。了解红军,读。
生读:红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是人民军队的早期名称。
图片

师: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些大致的背景。
师:字词认读,一起读。
图片
生齐读。
师:短语积累,各自读起来,不要齐读。
图片

师:一篇文章用这么多的短语,这就叫做文采飞扬,一起读。
生齐读。
郁郁苍苍  重重叠叠……

师:请看我们今天的两个活动。第一次活动——多角度评说;第二次活动——精选式读背。
图片

师:开始我们的第一次实践活动——多角度评说。请同学们参照课文的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感受、认知、发现课文的写法之美。
图片
从任意的角度,从你能够把握的角度,来感受《井冈翠竹》的写法美在何处。建议同学们自由的表达 ,举例评说《井冈翠竹》的表达艺术。比如以竹喻人的写法;比如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比如寓情于物,这都叫写法。拿起笔,静读、思考、批注。注意第一个关键词是写法,第二个关键词就是表达艺术。
图片

师:现在请表达你的看法。
生:文章第13自然段“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说得好!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我认为这一句话写出了井冈山的毛竹的无私奉献和挺拔的外形,它也象征着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师:说得好!这段文字在全文的最后一段,它叫点题,深化文章的主旨,这就叫表达艺术。还有第二人称的抒情方式,处处都是艺术。接着发言,谢谢。
生:在第八段“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天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我觉得这象征着红军的坚强意志及共产主义革命的永不停歇。
师:看,这里的语言多美!排比、反复、比喻的手法以及寓情于物的抒情方式。
生:第七段中“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这一句话表面写了竹子的坚韧与结实,什么样的担子都能挑得起,但我认为它也象征了红军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怕困难,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

师:由物及人,联想手法,谢谢。
生:第九自然段,“毛竹年年长,为了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我觉得这句话虽然表面上写的是毛竹每年在生长,是烧不光压不倒的,它也象征着红军顽强的革命主义精神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

师:托物寄意。
师:这位同学,来试着表达你的观点。
生:第七段中“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我觉得这句话由物及人,它不光写出了坚强精神,还写出了红军能担重任,能将革命事业推进,为人民造福。
师:是啊,重担有双重的含义,既是担子,又是革命的任务,一语双关。

师:我们一起看《井冈翠竹》的表达艺术。现在的任务是做笔记,把它批注在标题的旁边。《井冈翠竹》抒情散文,绘景咏物,这都是同学们要学习会说的话。

这篇文章以竹喻人,寓情于物;有叙述,有描写,托物寄意,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落实到对事物的吟咏之中。

井冈翠竹》本身就是一种象征的手法,作者由竹展开联想,联想到革命的时候,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井冈山人和全国人民的贡献。

整篇美文文采斐然,情文并茂。
图片

师:《井冈翠竹》的表达艺术之二,
大家读起来。

生齐读:从竹写起,以竹写人;时空顺序,历史现实;由形而神,升华主题。
图片
师:我们看课文的前四段,批四个字——引出事物。
引出事物——井冈翠竹,接着课文中的主体部分描述事物并展开联想;最后一段托物寄意,升华主题。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第一层引出要吟咏的事物,第二层用大量的篇幅来展开描写抒情,最后升华文章主旨,这就叫做托物寄意。
回忆小学学过的《丁香结》。第一层引出丁香,接着用很大篇幅描写丁香,最后写丁香结——人的一生永远解不开的结多的是。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关于咏物的文章一般就这三个层次。
回忆小学的文章《珍珠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引出珍珠鸟,然后描述珍珠鸟,最后升华主旨——信任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品质。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
再看咱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引出紫藤萝;描述紫藤萝;最后升华主题——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揭示主题。请大家把这12个字好好的来温习一下,读起来。
生读: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这就是咏物抒情文章的结构特点。
师:谢谢大家,开始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二——精选式读背。
图片
师:这就看大家的创造了!要求每位同学精选这篇文章的三个片段,形成一个微型美文并背诵。怎样选呢?思维方式出来了。引出事物是一个片段,描述井岗翠竹又是一个片段,最后托物寄意,升华主题第三个片段。很关键的就是描述事物这个片段,要能够有它的象征的意义,尽可能的把革命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内涵融进去。
拿起笔,每位同学独立思考,按照“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的思维方式,精选三个片段形成一篇微文。
师:老师观察到大家精心的在实践之中。请几位同学把你精选的第一个层次(引出事物)的片段读给大家听。
生:“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师:开门见山,咏物抒情,引出事物,这位同学做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是第一自然段。“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师:同样的很简洁的引出了毛竹。“最使人难忘的”一个“最”字,进行了强烈的抒情。
生:我认为是第三自然段,“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的说。”这一段开门见山的写出了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象征。

师:同样咏物,并且点出了人们对它的赞颂。
师:“托物寄意”这个片段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哪,我们一起来各自把托物寄意的片段读一读,老师听一下,读起来。
生读最后一段。
师:由井冈山的翠竹升华到、深化到井冈山人,英雄的井冈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由毛竹到精神,由实到虚,主旨就出来了。描述事物,我们试一下。哪位同学选一个描述毛竹的片段,请表达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在第五段。“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这一段中,依次列举了毛竹的用途,写出了它对革命战士当时打仗时期做出的贡献。

师:每一句话,后面都有故事,每一句话,都是生动简洁的描述。
生:我认为是第八段。“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认为这一段不仅写了毛竹,还将毛竹比喻成井冈山人民,他们跟毛竹一样有着坚韧不屈、不向敌人屈服的品质。
师:这段话很重要。“血雨腥风里”写的是革命战争时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象征着革命时代的美好景象。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能够让我们思维敏捷的观察一篇文章,并且形成自己的创意。一起看老师精选的三个片段。读起来!
生读第一个片段。
师:写景抒情,引出事物,描写精致,句式美好。
生读第二个片段。
师:这是典型的咏物抒情。用了非常丰美的修辞手法,反复、排比、比喻,还有顶真。什么叫顶针呢?“竹枝”是前面一句话的结尾,又在后一句开头出现“竹枝”。顶针,紧起来的说法。引用手法——“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接着抒发情感。最后一段话点题,同样是美妙的抒情方式,用第二人称“你”,用对偶句,升华文章的主旨。
图片
好,各自背诵5分钟。
谢谢大家认真的读背积累。我们现在一起来或背诵,或朗读。
生齐声读(背)。
井冈翠竹………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师: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师:这样一篇微文,浓缩了《井冈翠竹》这篇文章里面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这就是我们要习得的《井冈山翠竹》的表达艺术之三,读起来。
图片
生齐读:本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意味。
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大量使用,渲染出高昂的情绪;比喻、排比、反复等各种修辞手法,丰富了想象,增强了语言的美感。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有力的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师:请拿起笔,把关键词批注在课本上。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大量使用,渲染出高昂的情绪;比喻、排比、反复等各种修辞手法,丰富了想象,增强了语言的美感。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有力的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师:《井岗翠竹》这篇美文是表达艺术的荟萃,是精美语言的宝库,是革命精神的清泉。

师:我们一起来再朗读一遍,收束我们的课堂!井冈翠竹,读。

生齐读: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师: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
余老师这节课,以其标志性的“板块式教学”与“主问题设计”理念为核心,聚焦文本特质,在语言品析中实现思维进阶、审美浸润与文化传承,为散文教学提供了经典范式。
课堂以“多角度评说”“精选式读背”两大活动为轴,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评说”指向深度析读,“读背”落实语言积累,双线交织,读写共生。
以“写法美在何处”“如何精选微文”为核心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问题设计开放性与导向性兼具,既激发学生多元解读,又暗含“托物言志”的文体认知路径。
余老师此课,以“板块”为舟,以“主问题”为桨,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河流中,完成了一趟既有扎实训练、又有精神滋养的语文之旅。其“给方法、给路径、给时间”的教学智慧,为散文教学树立了“既见竹影,更闻竹魂”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