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5000字,阅读约需8分钟,以下为本文的思维导图: ![]() ![]() 近些年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捋了一遍才发现,李白之所以豪放不羁,杜甫之所以忧国忧民,不是性格使然,而是时代造就诗人。诗人的个性与历史相融合,进而绽放出艺术之花,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历史借助某些人的笔,为后世留下的时代序曲。 上学时,在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唐宋诗人那么多,是谁定义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李清照等等人做的诗词是“好”的作品?难道那些状元、翰林们没有值得后世铭记的诗词了吗?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些诗词的“好”并非单纯的从文学作品本身去考量,而是与历史合鸣,奏出了时代最强音。 当你将诗词与历史相结合,便会发现,在古人那些看似云淡风清的诗词背后,特别是那些一直被我们代代传颂的诗词里,记录的恰恰是不同时代的“精神”。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唐朝,总绕不开李白这个名字,他的诗写得好自然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当时诗写得好的岂止一个李白? ![]() 李白之所以能成为诗坛上最耀眼的明星,其实并不仅仅因为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很多人在引用余光中先生这句评价时,是否真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我想,更因为李白的“豪”,他的“豪”与苏东坡的豪放派不一样,李白的“豪”是如“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潇洒自在,而这种全民松弛恣意的状态,只存在于盛唐时期。 盛唐的“豪”气贯通社会各个阶层,这份底气来源于唐太宗包容天下的胸怀,当我们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上与唐太宗李世民相遇时,这位“天可汗”慵懒地倚在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接受吐蕃王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者禄东赞的朝见,那份无需华美衣着却尽显王者风范的气派,便是盛唐的“豪”! ![]() 尽管李唐与武周在宫廷之上王者争霸,但却从未影响民间百姓的恣意潇洒,更未影响丝绸之路上南来北往的繁华。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5岁随父亲回到四川江油,父亲是成功的商人,家境殷实是“豪”的底气,故而才能脱口而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若换了普通人,连“五花马,千金裘”都未曾拥有过,又何来拿去换酒的豪迈? 当我们在为李白因商人之子不能参加科举而鸣不平时,需明晰科举制度设立的深层逻辑。在古代社会,阶层固化严重,能够攀上社会金字塔顶的人,要么有权要么有钱。唐王朝大兴科举,一方面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普通读书人权益的保障。若商人之子随意参与科举,凭借其雄厚财力,可能会破坏科举选拔的公平性,挤压普通寒门学子的上升空间。所以,这看似对李白的限制,或许正是唐王朝出于对于普通人的保护,其初心,是要为底层读书人搭建云梯。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这是唐朝历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也是首次见于史册的科考,此次仅有四人进士及第。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李义琛、李义琰兄弟“家素贫乏”,而其从弟李上德的家庭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三位典型的寒门中举之后,都在为官过程中不断晋升,成为中高级官吏,这种仅凭考试就能改变命运的事情,放在门阀时代,是不可思议的。(参考书籍:王炎平《科举与士林风气》)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看懂唐朝的另一种“豪”,那是寒门学子的自信。既是孟郊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安史之乱后,唐风便发生了转变,在经历过战乱的杜甫眼中,满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而死里逃生的王维则寄情于山水,不敢再提及曾经的“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那个少年游侠,也随着盛唐的没落而成为历史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摩诘居士。 ![]() ![]() ![]() 当时光流转到宋代,恍惚间感觉这些诗人又重生了。在苏东坡身上,我常看到王维的影子,而读辛弃疾时,我常想起李白。当然,宋人与唐人完全不同,他们没那么张扬,他们更内敛更含蓄,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雅”。 宋人当然也写诗,写得并不比唐人差,只是词更具时代印记,也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风貌。苏东坡能成为今天的顶流,不仅是因为他的诗词写得好,更在于他的一生,与北宋的兴衰融为一体。 唐风比较偏佛道,崇尚自由洒脱,读书入仕当然好,入不了也不EMO;而宋风偏儒,读书人都希望能为天下做点什么,而这种为民请命的执着,却成了朝堂之上相互攻击的利剑。 党争并非北宋独有,唐末便已出现,李商隐便是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只是北宋上演了升级版,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像苏东坡这种才华横溢,却不愿意站队的人,注定会因那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被排挤到政治的边缘。或许苏东坡天生就不属于政治,他属于诗词,他属于文章,他属于书法,他还属于美食。 如唐风之“豪”离不开李世民的大气,宋风之“雅”自然也离不开赵家君主的“尚文”。到了宋徽宗时,更是整日沉迷于书、画、茶之中。 宫廷刮什么风,民间就跟什么风,若论讲究,想必哪个时代都比不上宋人的精致,这份精致的背后,是细腻的情感。 或许是因为懒得参与朝堂纷争,又或许是执政党把路都封死了,文人只能选择纵情于风花雪月。从宋代诗词中我们可看出,在靖康之耻前,宋人的生活是惬意的,在衣食无忧的境况里,有灵魂伴侣相伴,也算是人生赢家吧!诗词里,有了更温柔的心思、女性的娇俏以及男欢女爱的缠绵。 名妓李师师的美貌因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而让人浮想联翩。八十岁的张先看到十八岁的女子依然动情,竟纳为小妾,还为自己赋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听到这样的诗,你会作何反应? 喜欢怼人的苏轼可没有错过这个大好机会,他立即和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简直了,是不是很形象? 你看,学习古诗词若抛开历史,若抛开当时的情景,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情啊! ![]() 现在的孩子学宋词,一上来就先分个婉约派、豪放派,结果婉约派就是凄凄惨惨情情爱爱的,豪放派就是纵情山水饮酒作乐。唐诗也一样,将之归类于田园、边塞的派别里。理解一下意思之后,只要考试没错,嗯,就等于学会了! 可等到写作文时,脑袋空空,这些唯美的句子一个也想不起来了! 心理学家把人的成长分为几个阶段,研究表明,小学以及小学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此时如果大量背诵,可记住许多终身难忘的篇章,但如果过了这个阶段,便是理解力比较强的阶段,如果不能理解,几乎是记不住的。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中学,就别再硬逼他死记硬背了,让他多读几本通过诗词解读历史的书籍,不仅通过诗词读懂了历史,还通过历史更深刻理解了诗词,一举多得! 这类书籍近几年挺多的,但良莠不齐,有的写得特别好,能够将历史与诗词背后的涵义充分融合;而有的却让人感觉是没话找话,一看就是不太懂历史,用一些煽情的语言在文辞这一块打转,硬凑! 最近读了李会诗的诗词三部曲感觉挺不错,它们分别是《终是落叶满长安》、《宋词是一朵情花》、《斑斓旧事秦淮河》,五星推荐! ![]() 相较于唐宋诗词的辉煌鼎盛,明代的诗词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在众多创作群体和地域中,秦淮河畔的诗词创作最能映衬明晚的历史,不仅因为此处汇聚了众多文人雅士,更是因为秦淮女子虽身陷泥沼,却勇于追求幸福的高贵灵魂,还因为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轰然倒塌的亡国之痛! 在一般人眼中,“秦淮八艳”不过是风尘中女子,根本不值一提,更不配与唐宋那些大诗人大词人相提并论,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曾经为“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写过一篇文章,对这群女子的身世颇为同情。但读完《斑斓旧事秦淮河》之后,才真正理解了为何陈寅恪先生会为柳如是立传。他历时十年才完成《柳如是别传》,但也因这部歌颂风尘女子的书籍,让已是耄耋之年的他饱受折磨。但真正读懂历史的人,自然能够理解先生的良苦用心。 正如前文所说,值得铭记的诗人一定是有才华的,但其生命历程也一定与特定历史时期相交融的,在某些人身上,你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的一生,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秦淮河是明代才子汇聚的地方,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里是一个娱乐场所,怎么能吸引如此多的翩翩佳公子呢?这些公子哥来此处的目的仅仅是寻求刺激吗? 如果说,唐代科举是寒门才子向上攀爬的云梯,晚明的秦淮河就是穷苦女子通过才艺改变命运的地方。这里,可不是大家想象的黄色交易的场所,能来到这里的女子,必须有才!(别抬杠,有些交易自然避免不了) 但凡家里没啥困难的女孩子,自然是不会选择来到这里,不过,若走投无路的女子拥有一定的才学,去到秦淮河不失为一条出路。(能出头的概率虽然极低) 那个时代,文人来此处挑选小妾亦是一种风尚。等等,不是说古代男子都很注重贞节吗?这风尘女子还有人抢着要?那当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叫秦淮河! ![]() 柳如是8岁便被亲生父母卖去青楼,后被当朝宰相周道登买回家服侍母亲。等小姑娘长到十来岁的时候,周道登也辞官返乡居于府中,久而久之便生出情愫,娶了做妾,并教她诗画。 可惜周老爷没几年便过世了,可怜的姑娘再一次被卖。但已经享受过宠爱的她怎肯屈服于命运,她虽入风尘,但一心为自己寻觅如意郎君,后嫁与青年才俊陈子龙。但过门后与陈子龙整日卿卿我我遭来原配张氏的刁难,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再一次沦落风尘。 像柳如是这样的女子在秦淮河上是闪亮的明星,自然有明星的架子,并不是谁想见就能见,谁想碰就能碰的。柳如是更是拿捏了这一点,在这鱼龙混杂的风月场所里,等待着真爱的降临。 最终,她等来了钱谦益。如果不是因为明朝灭亡,她嫁给钱谦益应该是幸福的归宿。但经历了亡国之痛后,她劝钱谦益与她一起支持反清复明,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一介女子的风骨与气节,令许多男子都汗颜! 现在的孩子学诗词,如囫囵吞枣,根本没能好好体会其中的滋味,更别说吸收里面的营养了。诗词,就像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在诗词里,藏着许多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当我们读不懂历史时,不妨去诗词当中找找答案;当我们生活遇到困惑时,不妨在诗词当中体会一下古人的艰难与乐观。说实话,今天的我们,可比他们幸福多了,有什么好EMO的呢! ![]() END 为了让孩子们全面了解华夏文明,晓书僮团队特别推出了古代天文学系列视频,目前已经更新至第19集,喜欢中华文化的朋友记得关注收藏哟。 参考书籍: 王炎平《科举与士林风气》 李会诗《终是落叶满长安》 李会诗《宋词是一朵情花》 李会诗《斑斓旧事秦淮河》 作者介绍 ![]() 燕晓: 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家庭教育咨询师 写作于我而言,并非单纯的技能,而是探索生命、认识自己的过程!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