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侧面烘托强化主题表达 |《寒冬里的温暖》车璐瑶

 赛作文 2025-05-13 发布于山东



天天读写 | 未来作家

寒冬里的温暖

山东兰陵县第二实验中学九年级(2)班 车璐瑶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家里窘迫得像永远拧不开的水龙头。

交代家庭窘境,为下文做铺垫】

那时候,在学校的不远处,有一位年过七十的婆婆无论风里雨里,无论严寒或是酷暑,一年四季,都在那卖早餐。褪色的杏黄旗在风里翻卷,边角抽出的线头像老人颤抖的胡须在飘动,因为岁月的冲刷,“早餐店”这几个字已经有些许模糊。

【交代本文主人公的情况】

“包子、豆浆、鸡蛋饼全都一元……”锈迹斑斑的录音机卡着带,把婆婆的吆喝碾成沙哑的循环。婆婆站在尚未迎来黎明的天空下忙碌着,装包子的塑料袋印着“储蓄光荣”,似乎是隔壁银行开业时派送的赠品。蒸笼缝隙溢出的白雾在寒冬凝成冰晶,落在婆婆藏蓝色的罩衣上,像是撒了一把碎钻。【强化了天气的寒冷和“婆婆”的辛苦】

【描述主人公劳作的形象】

晨雾中狂奔的我忽然被什么拽住—不是书包带,而是一句浸着麦香的“乖乖”。“乖乖,吃饭了吗?要不要婆婆给你装一杯豆浆?”我听到婆婆的声音,微微一怔,连忙摆摆手:“婆婆……我没有钱吃饭了……”

婆婆没等我说完话,伸出她如枯枝一般的手裹住我因为赶路而冻红的指尖,【动作细节,事小情浓】一股温热的暖流在指尖散开,流入我的心田。婆婆打量着我,又试探性地问道:“乖乖,是家里出事了吗?”没等我开口,婆婆就说道:“乖乖,先吃饭,婆婆不收你钱。”

婆婆把我拉到小桌边,我坐在板凳上,再次抬头时,看到婆婆从蒸笼里拿出两个冒着腾腾热气的肉包子,还打了一碗豆浆。

我有些不好意思,站起来拒绝,却被婆婆按回了座位上。

“乖,先吃饭才有力气上学。”

【“婆婆”免费给“我”肉包子和豆浆】

我错愕地接过婆婆递过来的包子,肚子突然发出空谷回响般的轰鸣。我顿时有些羞愧地低下头,可婆婆只是笑了笑,轻声说道:“婆婆开店不为什么,就只是想让你们这些上班的、上学的能吃得饱饱的。”

肉包子的热气在睫毛上结霜,豆浆的暖意在喉头化开,顺着血管流成春天的溪。【巧用比喻,用语新颖】我没有再说什么,滚烫的豆浆雾气模糊了眼镜,我拼命地眨眼,生怕漏接婆婆递来的下一句“乖乖”。

“乖乖,如果你有困难或者你的朋友有困难,就跟婆婆说,婆婆没有什么本事,但可以让你们吃饱,好好生活。”

【“婆婆”解释开店初衷】

我不敢再抬起头,不知道是因为寒冷的冬季刮着狂怒的风,还是婆婆的一句 “乖乖,我的身体颤抖不止,脸上时不时地有温热的液体划过。

后来我才知道,婆婆一直都在亏本做生意,每个月都要倒贴四五百元退休金。

与其说是她做生意,倒不如说是在这世间播撒着爱。

【“我”倍受感动】

如今,婆婆的早餐店早已不复存在,但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带份早餐放在石墩上,一边吃一边回忆着当年的情形,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心里会格外温暖。

【呼应题目,表达怀念之情】

(指导教师:李防华)
赛作文点评

这是一篇颂扬美好人性的记叙文。文章以“寒冬里的温暖”为线索,记述了在严寒的冬天“婆婆”免费给“我”包子、豆浆从而让“我”感受温暖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热情的“婆婆”形象,赞美了与人为善的美好人性。

写法借鉴:运用侧面烘托强化主题表达。所谓烘托,是通过描绘与主题相关的人、事、物来突出主题,使主题更加鲜明、生动。这种手法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加深对主题的印象。本文的中心,就是“我”从“婆婆”那里感受到的温暖,为了强化这这种“温暖”,小作者从多个方面进行烘托。

一、寒冷的天气。故事发生在冬天,小作者描述“婆婆”的工作,“蒸笼缝隙溢出的白雾在寒冬凝成冰晶,落在婆婆藏蓝色的罩衣上,像是撒了一把碎钻”,借“婆婆”穿的罩衣上的“冰晶”显示“婆婆”工作的辛苦,也强调了天气的寒冷。正是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婆婆'免费给了“我”“包子”和“豆浆”,让“我”感受到了“婆婆”的这份热情。天气的“冷”与人性的“热”形成强烈反差,让人更感到这份人情弥足珍贵的可贵,这就从反面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二、“热包子”和“豆浆”。“婆婆”得知“我”没有吃饭,主动给了“我”“两个冒着腾腾热气的肉包子” 和一包“滚烫的豆浆”, “肉包子的热气在睫毛上结霜,豆浆的暖意在喉头化开,顺着血管流成春天的溪”。“婆婆”提供的美食感染了“我”。美食的“热”暗示了“婆婆”的真情之“热”,也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动,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作者以实写虚,令人回味。

文章提升建议:开头“家里窘迫得像永远拧不开的水龙头”之说缺乏必要交代,让人一头雾水。

(点评:徐东祥)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