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伴侣生理性厌恶,可能不是不爱,而是你忽视了这个危机

 临江崖 2025-05-13 发布于山西

都说:

“爱与不爱,身体最诚实!”

恰巧前几天,有位@安然读者在后台留言,说自己对丈夫越来越提不起兴趣,甚至连简单的拥抱都觉得抗拒。

结婚五年,曾经的甜蜜仿佛被时间冲刷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疲惫和厌倦。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不爱了,还是婚姻真的走到了尽头?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伴侣的生理性厌恶,并非简单的“不爱了”,而是潜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危机。

这可能是长期压抑、失望累积的结果,是身体在用最诚实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

01

弃猫效应

“弃猫效应”源于日本,指的是被抛弃的猫咪,会对人类产生极度的不信任感,甚至会攻击靠近它的人。

在感情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当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反复遭受伤害、被背叛、被忽视,TA的心就像一只被遗弃的猫咪,筑起高墙,拒绝再次靠近。

安然的婚姻,就经历过这样的“弃猫效应”。

丈夫曾经的出轨,在她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虽然丈夫事后道歉并努力弥补,但信任的裂痕一旦产生,就难以完全修复。

她开始变得敏感、多疑,对丈夫的任何举动都充满戒备。

这种不信任感,逐渐演变成生理上的抗拒,让她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亲近丈夫。

老话说的好: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感情中的创伤就像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即使表面看起来已经恢复,但只要轻轻触碰,还是会隐隐作痛。

安然对伴侣的生理性厌恶,其实是她内心恐惧和不安的外在表现。

她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所以选择用厌恶来保护自己。

02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渐丧失了改变现状的信心和动力,最终陷入绝望和麻木的状态。

在婚姻中,如果一方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得到伴侣的理解和支持,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我有一个朋友晓琳,她的丈夫一直有些“大男子主义”。

平日里,总是习惯性地忽略她的感受和需求。

无论是在生活琐事还是重大决策上,他都习惯于独断专行,很少征求晓琳的意见。

久而久之,晓琳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她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开始对这段感情失去信心。

她不再主动和伴侣交流,也不再试图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

这种消极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她对伴侣的厌恶情绪。

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多次尝试飞出笼子都失败后,它就会放弃挣扎,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恰如有句话说:“哀莫大于心死。”

当一个人在婚姻里的安全感消失,那么她的爱意也会随之消散。

03

自我解离期

“自我解离”,其实是精神疾病里的一个名词。

大意是说:

如果一个人正在承受极度的痛苦或压力时,就会将自己与现实世界暂时分离,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这一点放在感情里,就是一个人失望至极后,便不会再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伴侣身上,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就比如妻子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独立,也越来越自信。

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伴侣,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正是这种“自我解离”,让她和伴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网上有句话:

“当亲密关系变成一种负担,孤独反而成为一种解脱。”

当一个人对伴侣出现了“生理性厌恶”,或许就是她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所以选择用厌恶来保护自己。

《小王子》中说: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

感情的世界里,身体的反应往往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当我们对伴侣产生生理性厌恶时,或许是时候停下来,审视这段关系的本质。

不要轻易放弃,也不要让厌恶遮蔽了爱的光芒。

唯有倾听内心的声音,勇敢地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最后点个“👍+❤”,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勇敢正视自己的需求,最后拥有一段能滋养自己、稳稳托住自己的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