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薄→厚→薄→无——婴孩论读经过程

 野有雅兰 2025-05-13 发布于山东

婴孩:

读经典有一个过程,薄→厚→薄→无。把经典搞厚容易,变薄直至变“无”,实属人中龙凤,难上加难。

变厚的过程,学习的目的若不纯正,再加“见底歪邪”,“道隐于小成”是好的,就怕因失于“言隐于荣华而”进入歧路。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时事操作中,若不遇刚健笃实、至醇厚品性,和言简意赅的道德经比,难免“言隐于荣华”之失。

有多少人知道,“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确解,只是道德经的一句话,而非《中庸》那长篇大论。

禅宗说“经典都是用来遮眼睛”的,不是说语言文字没用。那句话说的是读经人是已经到了把“经典变薄”→“无”了的境界,至此境,语言文字才变得没用。庄子曾形容此境曰: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只有到了此境界,才能游刃有余的游弋儒道佛经典文字所承载的信息之海,才能在此信息之海一以贯之,只有到了此境界,也才能知道“三教和一”之“和”之“通”在哪,“不同”在哪。

《金刚经》中,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真奇妙无比啊

如果我说《大学》《中庸》《礼记》《论语》等等都是道德经的解,都是道德经操作细则,儒家门徒肯定会反对。

先把话放这,当你把经典读薄,读“无”时,会感同身受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